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在震盪中回歸—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正在走向新的價值構建

http://www.artbank.net.cn/market_show.asp?id=50


在震盪中回歸—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正在走向新的價值構建
來源/作者:藝術銀行發布日期:2010-9-9 瀏覽次數:37



中國藝術市場中的中國當代藝術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中,沒有什麼比國內外各大拍賣公司春秋兩個大拍更讓人矚目的了。 而中國當代藝術在春秋拍賣中的表現,尤其讓人揪心。 隨著國力的增強與中國概念的崛起,中國文化也在不斷地覺醒。 當代藝術,特別是中國當代藝術,在社會文化及市場的雙向牽引下,不斷地變遷。 這種變遷需要創造,而創造恰好又是當代藝術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從2010年國內春拍及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春拍的情況,當代藝術品板塊與傳統的板塊相比,無論是從價值認知與信心,還是質與量,都說明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成長還需要有一段路要走。

通過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我們還發現這樣一個內在的生髮規律:那就是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從總的情況來講,中國書畫市場板塊與中國當代藝術板塊表現為兩個不同的市場進程。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新一輪的行情中,中國書畫板塊與當代藝術板塊的表現尤其引人矚目。 2009年上半年,中國書畫拍賣專場的價格不斷走高,率先轉暖,並拉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下半年由“暖”轉“熱”。 尤其是中國古代書畫部分出現了明顯的價格上漲,高價迭出。 在中國書畫板塊率先回暖的帶領下,市場中的當代藝術板塊也基本走出了上一輪的調整行情,其發展趨勢逐步升溫。

雖然中國書畫板塊與當代藝術板塊都顯現出了新的行情趨勢,但它們經歷的卻是兩個不同的進程。 2003年以前,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一直是中國書畫板塊一馬當先,當代藝術板塊是在中國書畫板塊的拉動下緩慢預熱。 2003年春拍之後,中國書畫市場價格率先出現暴漲,並啟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前一波的“大行情”。 當歷經了2004、2005兩年的高速發展後,由於前期價格上漲過於迅速,中國書畫板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泡沫,於2006年年內也率先進入了盤整期,其調整幅度一度達到35%左右,拍賣市場交易規模也一度縮水了近40億元人民幣;而此時的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卻積聚了力量,不斷發力,於2007、2008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作品價格也迅速攀升並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調整,特別是2008年後,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人們介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信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中國藝術品當代藝術板塊也旋即進入調整期,市場景氣迅速下滑;而經過不斷調整的中國書畫市場板塊自2009年秋拍以來,其市場的信心又在進一步上升,從而帶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復甦。 據我們預測,在2011年下半年,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而中國藝術品當代藝術板塊市場也會不斷地在這一過程中積聚力量,從而延續上一波行情的規律與走勢。

中國當代藝術從開始到壯大,從面對西方買家與關注高喊“狼來了”,到在一個平台上“與狼共舞”,再到被稱為“來自東方的一匹狼”這樣一個過程,其變遷可供人玩味。 從目前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要進入回暖的軌道,有三個標誌:

一是誠信治理找到了有效方式與方法,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誠信危機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回暖就只能是“小陽春”,而永遠都無法迎來艷陽天;無論用多麼艷麗的詞藻,都無法改變這一現實。 目前藝術品行業信用制度的缺失已成為製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的市場秩序和完善的市場機制是任何一個市場成熟的標誌所在。

二是藝術品資本市場不斷發育壯大。 一個沒有資本市場支撐的現代經濟市場,是沒有前途和出路的市場。 如果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得不到切實的發育與發展,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所謂回暖就只是曇花一現。 流動性是資產的生命線,而拍賣市場的表現好於畫廊市場及私下交易市場是一事實。 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決定並影響當代藝術品市場,尤其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體系及其市場機制的發育。 一個體係不健全、機制未建立的市場我們不可預測,同樣,一個體係不健全、機制未建立的市場很難渴求其健康與快速的發展,除
非我們有足夠的信息共享與經驗的支撐。 我們只能說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尚處在原發性的成長初期,由於發展的基礎存在缺失,隨機性與偶然性大量存在,規律性的東西需要深入挖掘。
從中國拍賣市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成長的歷程從發軔到不斷壯大,最後逐步成長為中國拍賣市場的五大主力板塊之一。 因此,在這裡對其係統的研究與關注就不僅是一種需要而且是更具時代性意義。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在震盪中尋找支點

與中國傳統書畫市場不同的是,中國當代藝術與拍賣市場的關聯更加密切,拍賣對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及其走向的標示更具導向性。 中國當代藝術在拍賣市場中的波動,其實是反映了一種市場投資結構的狀態取向。

我們知道,與中國傳統書畫板塊不同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在收藏人群、投資構成、作品走向及文化認知等幾個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首先是收藏人群,它面對的大多是年輕的成功人士,具有時尚化的審美趣向;其次是投資資金而非禮品市場資金為主體;第三是作品大多在美術館所、機構甚或是個人空間中收藏,而不是大量地懸浮於市場的中間環節;第四就是文化的認同缺乏大眾性,認知面較為狹窄;第五,國際化程度高,由於藝術理念等關係,作品易於被西方市場認可。

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市場波動的內在邏輯,其中最為根本的是投入資本的認知偏好與價值判斷,所以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波動的表面,隱含著的是在積極尋找一種可以用來支撐的市場支點,而這種支撐與支點不是別的,是資本的一種信心。 而信心的背後卻是對於收益的評判,這種收益除了經濟利益外,當然也不乏精神與社會的,其核心不外乎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所謂價值判斷。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和興盛,中國當代藝術也開始嶄露頭角。 2007、2008年其數據分別有了比較大的增長。 但這一趨勢卻在2009年出現了較大的逆轉,成交量急劇下滑(見圖2所示)。 中國書畫板塊市場,自去年秋拍以來,似乎市場的信心在進一步上升,帶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復甦。 據我們預測,在2011年下半年,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 而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會不會在這一過程中積聚力量,從而延續上一波行情的規律與走勢,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可能是由兩個不同板塊的投資屬性所決定的。 我們知道,上一輪的中國書畫板塊所展現的行情,其主要的市場形態還是禮品市場的支撐,收藏投資性資金所佔的份額並不大;而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其市場的主要形態是投資性的,不少投資是帶有藝術資本性質的介入,主要資金由投資性投資與收藏性投資兩部分組成,禮品市場的份額不大。 資本的趨利性會在中國書畫板塊的新一輪行情中,找到當代藝術新的市場成長空間,當然這種新的成長空間是建立在一個新的當代藝術形態下的,不可能是上一輪行情的完全複製。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反應的不僅僅是供需關係,更是一種觀念變遷的尺度

只要是市場的行為,那麼決定市場行情最為根本的因素就應該是供求關係。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當代藝術是一個剛剛成長起來的新興市場,但通過近幾年的發展,也不斷顯現出一種關注創造性、關注經典作品與典範性人物的取向。 中國當代藝術板塊雖然成行時間不長,經典與典範還大多在過程中,但這並不能限制人們以經典與典範的標準與眼光去觀察市場,發現價值。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從小到大,收藏的人群從國外向國內,收藏的取向由時尚、獵奇而關注價值,由泛價值化而走向經典與典範,可以說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必由之路,也是一個市場走向成熟與理性的開始,而所有這些,背後隱含的是一種觀念的悄然變化。



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當代藝術海外表現不佳。 在2008年的春拍中,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外拍場整體顯現出疲軟乏力之態,不斷遭遇“滑鐵盧”。 中國當代藝術復甦尚待時日,2009年“當代藝術秋拍”比2007年市場巔峰期有近50%的“縮水”,已經證明中國當代藝術的海外市場仍處於艱難掙扎的底部。 但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秋拍在中國當代藝術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積極信息,反映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正向理性回歸。 具有20餘年拍賣歷程的香港藝術品市場成為全球中華藝術品拍賣中心之一,享有“一國兩制”自由貿易的優越市場環境,與內地唇齒相依的地理、文化、歷史的發展優勢,擁有一支經濟實力與藝術鑑賞力都是國際級的收藏家和古董商隊伍,有準確把握藝術品收藏主流走向的能力,顯示出對國際市場的引領作用。 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行情也許會慢慢復甦。 倫敦當代藝術拍賣周顯示高端藝術品市場開始恢復,在經過18個月的沉寂之後,高端藝術品市場重新繁榮起來,名家作品也重又流向拍賣行。 不過中端市場依然處於猶疑狀態,買家們還不能通過幾起高價拍賣就判定市場進入上行通道。

高端藝術品需求保持上升趨勢。 2008年以來,全球收藏家和投資者對藝術精品的迫切需求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2006年,法國價格數據網數據顯示高端藝術品拍賣交易額占到了整個藝術品交易額的42.2%,而2005年這個數據則是33.7%。 2007、2008、2009三年,情況又有了新的發展(見圖3)。 實際上,這些數字的背後是資本對藝術品市場的需求和定位,藝術精品、高端作品更容易獲得資本的追捧和青睞。 由於高端藝術品受到資源、數量等因素的局限,未來,圍繞這一市場的爭奪將毫無疑問會愈演愈烈。

中國當代藝術的回歸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的核心就是價值的發現與認知

對中國當代藝術來講,無論是支點的尋找也好,還是觀念的變遷也罷,其核心是價值的新發現及價值認知的轉化。 只有抓住了這一核心,我們才能不斷抓住紛繁雜蕪中的邏輯與規律,把握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大勢。 中國當代藝術價值的回歸,最為主要的是三個方面:一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回歸;二是審美與創作取向的回歸,深入本體、本源、本我,創作出經典,培育出典範,切入現實關注社會,聚焦人性的挖掘;三是市場回歸,收藏人群、資本及市場規模都不斷有國內或大中華圈因素的支持、支撐。 這種回歸過程的支點不是別的,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發現,是中國文化自覺過程的一種必然選擇。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深度回調,使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產生了分化,並進入了二元發展的市場結構。 可以相信的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將會最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藝術品市場,尤其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市場上講,出現了高端與中低端的投資市場,在市場規模的受壓之下,多頭市場占主導地位的格局雖然未能打破,但高端投資市場的不斷崛起,已在悄然地改變著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份額的構成。

從價值主導上講,已經出現了來自學術價值對市場價值一方獨霸市場的挑戰,面對價值判斷,人們已越來越多地關注市場及其學術兩個方面的考量,價值判斷的二元結構已在形成。

從藝術家隊伍的分化中,出現了“市場皇帝”與“學術精英”同台獻唱的新格局,藝術人群兩極化現象驟步顯現。

全國性的大市場與不同區域市場的切割與融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區域化壁壘在強化,全國市場與區域市場的對峙使二元化的結構顯現。

中國當代藝術與傳統的中國藝術在不斷消長的市場中都有了自己的市場定位及份額,市場的二元構成雖然會有變化,但基本趨勢已經明顯,當代藝術的突起使中國藝術市場有了新的不確定性。

中國當代藝術是一種當代生存狀態,需要當代文化精神的支撐

隨著市場的調整,當代藝術板塊出現了迅速分化的傾向。 特別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新一輪行情后,將更多地關照生存狀態,發現價值與關注經典,體驗與理性的分析將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認知。 當代藝術復甦或許只是觀察到收藏家又來買藝術品了,但是買什麼藝術品,就仍要觀望等待了。 在低速盤旋中,那些更多地關注民族文化背景、闡釋民族文化精神的創造之作,會被人們重新審視其存在的價值,古典、寫實、實驗與抽象,都會找到市場的突破口。 不嚴肅,甚至接近玩鬧的所謂創造,在新的價值審視中,可能會迅速縮水,以至於難以生存。 中國書畫板塊近幾年市場的突飛猛進,給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提供了新的標杆,其意義在於:只有擁有藏家,才會擁有市場;靠商業操作與技巧,只能贏得一時之強,靠學術能力的提升,靠藝術的獨創,才能不斷贏得未來。

最初的夢想—收藏家恩斯特•貝伊勒

http://www.artbank.net.cn/renwu_show.asp?id=27

最初的夢想—收藏家恩斯特•貝伊勒
來源/作者:藝術銀行發布日期:2010-7-2 瀏覽次數:98
從書店學徒到藝術收藏家

假如你是藝術愛好者,那你真的應該到位於瑞士巴塞爾市的貝伊勒畫廊(Galerie Beyeler)去看一看。 位於鮑姆雷加斯街(Bäumleingasse)9號的這所房子從正面看倒是平淡無奇,
但房門卻散發著令人生畏的氣場,也許是因為周邊安靜的環境和那些排列整齊的大窗戶吧。 推開房門,展現在你面前的,正是典型歐洲中產階級居住的郊區別墅構造:厚厚磚制結構,低矮的天花板,凹凸不平的地板,木製的樓梯扶手與百葉窗,還有色彩單調卻分明的牆漆。 但再往裡走就會發現這裡與尋常人家的不同,幾間全白牆壁的房間頓時讓這裡有了展覽館的氣息,而且牆壁的隔斷和佈局都經過了主人的精心設計,而這些牆壁上都正在或曾經懸掛著當代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一些作品。

房子的後院曾經是一塊小花園,現在也被改造成了畫廊展區。 但置身於這樣一個半露天式的展覽館卻讓人更容易進入一種冥想狀態。 英國《泰晤士》報上的一篇文章這樣描述道:“在這樣一所房子裡,你似乎能聽見手指敲在打字機鍵盤上的聲音,並由此展開聯想。眼前浮現出一個穿著提花圖案毛衣的老人,坐在一副價值連城的名畫下,用打字機打印買賣單據的情景。”


文中描述的這個老人就是恩斯特·貝伊勒(Ernst Beyeler),當代藝術收藏家,藏品價值超過18億美元,由於他的個人影響,巴塞爾也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中心城市之一。

恩斯特·貝伊勒從上大學開始就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家古籍書店做學徒,這裡是鮑姆雷加斯街9號最早的樣子。 1945年,正值二戰剛剛結束,店長去世了,24歲的貝伊勒正式接管了書店,兩年後,他在這裡組織了一場日本木刻畫的展覽。 正是從這場展覽開始,鮑姆雷加斯街9號開始了由書店向畫廊的轉變,貝伊勒的名字和當代藝術收藏界的聯繫也由此建立。



多年後的今天,這家畫廊已經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畫廊之一,舉辦過300多場展覽。 許多在這裡展出作品的人都是20世紀藝術界響噹噹的名字,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和貝伊勒私交甚好:貝伊勒可以直接從畢加索的工作室裡挑選作品;並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擔任讓·杜布菲特(Jean Dubuffet)的私人代理;甚至還展出過巴尼特·紐曼(Baunett Newman),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羅伊·利希滕施泰因(RoyLichtenstein)和讓·米歇爾·巴斯奇亞(Jean-MichelBasquiat)等早期畫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在當時驚世駭俗的風格之作。

鐵路工的兒子和倒煙缸的女人

貝伊勒於1921年7月16日出生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這樣的家庭背景可以說和藝術品收藏八桿子打不著。 和許多世代相傳的收藏家相比,貝伊勒對當代藝術的興趣純粹是自己培養起來的。 他在巴塞爾大學主修經濟和藝術史專業,也許會有人基於這一點,認為他當時已經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確的規劃。 而事實並非如此。 貝伊勒最初的想法是做一名經濟學家,並準備在1939年,也就是他18周歲的時候離開瑞士去海外工作。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令這個年輕人不得不呆在相對局勢平穩的家鄉,在前面提到的鮑姆雷加斯街9號做了一名管理員。 店長Oskar Schloss是德國人,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貝伊勒在他那裡學到了不少管理場館的經驗,對藝術品的鑑賞能力也大大提高。 於是,在貝伊勒接管了鮑姆雷加斯街9號並舉辦了日本木刻畫展後,許多當地的藝術品買家和博物館都開始注意這個年輕人,而貝伊勒也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在藝術品市場上越做越大,成為歐洲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商和收藏家之一。

1948年,貝伊勒和小他一歲的希爾迪·康斯特(Hildy Kunz)結婚。 希爾迪的父親在瑞士海關工作,母親是家庭主婦。 與貝伊勒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讓她比丈夫多了幾分細緻。 現擔任索洛圖恩美術館(Kunstmuseum Solothurn)館長的安德雷·坎伯爾年輕時曾在貝伊勒畫廊做過實習生,他這樣描述希爾迪:“當時,她每天早晨都會倒煙灰缸,並告訴我們開畫廊最起碼要做到兩件事:一是每天把煙灰缸倒乾淨,二是照顧好養的花。這兩件事做完了才能開始工作。她對每件事都很負責,而且事事都以保護貝伊勒的利益為先。”

頭腦和朋友

雖然貝伊勒的收藏品價值高達10多億美元,但他卻總是保持低調的態度。 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在畫廊裡走來走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 1973年,貝伊勒花18萬美元買下了威廉姆·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抽象派作品《警察公報》(Police Gazette),在當時創下藝術品收藏的價格記錄。 這幅畫輾轉於許多收藏家的手後,在2006年以1億4千萬美
元的價格出售。 “他看起來也許像是個上了年紀的滑雪教練,但假如你低估他,那你就慘了,”貝伊勒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競爭對手在接受倫敦《獨立報》採訪的時候說,“他的商業
頭腦像剃須刀一樣敏銳。 ”

當然,做藝術品買賣不能光靠對藝術品的研究和敏銳的商業頭腦,貝伊勒對外部環境和自己內心世界的準確認識也是他成功的基礎。 據他的朋友描述,每次展覽開始之前,他總是在門口和來訪者先寒暄一陣,親切之餘又能優雅的保持距離。 當人們舉起香檳把酒言歡時,卻看到他一人獨自坐在角落,拿著一本書在那兒自娛自樂——儘管身邊掛滿了當代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作,他也依然面不改色。



和很多住在倫敦、巴黎或者紐約的藝術品收藏家不同,貝伊勒選擇居住在當時還並不算藝術中心的巴塞爾,他一輩子都生活在那裡。 今天的巴塞爾已經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品買賣中轉站,一年一度的巴塞爾藝術節正是由貝伊勒和朋友在1971年聯合創辦的。

在他眾多的藝術家朋友中,和貝伊勒算是“忘年交”的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應該是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一位。 兩人很早就認識並彼此欣賞,畢加索一直允許貝伊勒從他的工作室裡任意挑選畫作展覽或出售,這也對畢加索後期的作品逐漸被社會接受起了推動作用(最多的一次他拿走了26幅,但很多至今都沒有出售)。 1971年,在畢加索的90歲生日上,貝伊勒展出了他的90幅作品。 10年後,畢加索已經去世,貝伊勒畫廊則為老友舉辦了一次回顧展,主題是紀念這位大師的“百年誕辰”。

1982年,貝伊勒和希爾迪建立了“貝伊勒基金會”,並授權設計法國蓬皮杜中心的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為這個基金會設計了一個附屬的博物館,專門用作陳列夫婦倆的個人收藏。 這座博物館坐落在巴塞爾的里恩鎮,裡面收藏了220幅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印象派和美國戰後藝術品,另外還有40幅來自非洲和遠東的畫作。 整個博物館由19個展館組成,其中兩個專門展覽畢加索和瑞士雕塑大師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

為一棵樹跟警察打起來

貝伊勒和希爾迪夫婦不僅對藝術品情有獨鍾,他們對滑雪的熱情也很高漲。 想想瑞士的雪山,這個愛好就挺順理成章了。 但他們不僅是單純喜歡戶外運動,而是把自己的這份熱情轉移到了對大自然的保護中。 兩人都是環保活動的堅定支持者和參與者,在剛結婚的那幾年裡,他們還曾經為了保護貝伊勒畫廊旁的一棵樹跟警察打起來。 當然,後來他們就不僅是為了保護一棵樹那麼簡單了:1998年,他們在貝伊勒基金博物館周圍的公園裡種了178棵樹——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不用拿血肉之軀跟電鋸做鬥爭了。

2001年,在自己80歲的生日聚會上,貝伊勒發表了這樣的感言:“在當今如此變化無常的市場局勢下,藝術應該為保護自然而生。因此,我們決定建立一個基金,讓公眾能為保護未開墾的森林,瀕臨滅絕的動物族群,以及人類的共同利益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我們將為保護亞馬遜的活動捐款,並通過展覽的收入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裡建立自然保護區。目前這個基金裡有10萬瑞士法郎,然後我們將從每張貝伊勒基金博物館的門票中抽取一瑞士法郎,投入到這個基金中去。”僅2006年一年,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就達到了34萬人次。

從古董書店伙計到藝術品收藏家,從為一棵樹打架到設立環保基金,行動上好像反差挺大,但貝伊勒都實現了最初的夢想。2008年7月18日,希爾迪去世,2年後的2010年2月25日,貝伊勒在里恩鎮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兩人一生無子女。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九型人格分析
第七型快樂主義型、豐富型、活躍型、創造可能者、享樂型
 15%
第三型成就者、事業型、成就型、實踐型
 13%
第二型助人者、全愛型、助人型、成就他人者、博愛型
 13%
第八型領袖型、能力型、挑戰者、保護者、權威型
 12%
第五型智慧型、觀察者、思想型、理性分析者、思考型
 11%
第四型藝術型、浪漫者、自我型、憑感覺者
 10%
第一型完美主義者、完美型、改革者、改進型、秩序大使
 10%
第九型和平型、和平者、和諧型、維持和諧者
 9%
第六型忠誠型、忠誠型、尋找安全者、謹慎型
 6%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市場復甦還是牛市重現? AMRC市場報告

發布: 2009-12-03 17:17 |作者: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AMRC)

一、全球藝術品市場在三季度出現復甦跡象
自2008年1月份以來全球藝術品總體價格已經下跌了37%,但是在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市場卻出現了復甦的跡象:
1、通過對於Artprice網站全球藝術品價格指數的觀察,我們發現在歷年來交易最清淡的第三季度,今年出現了異常的1.2%的指數回升。 如果要尋找類似的現象則要上溯到6年之前的2003年第三季度,而2003年是前一輪大行情爆發的起點。 (圖1)
2、古代大師作品指數在2009年第三季度有了4.5%的漲幅,而這輪市場調整最為劇烈的“戰後藝術”也從2009年3月以來有了2.1%的價格指數增長。 (圖表1)
3、顯示市場成交情況的重要數據——拍賣“流拍率”,也開始出現了積極變化。 這項數據已經從2008年秋季的45%逐漸回升,200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相關數據為38%,預計2009年全年平均數據也將維持在40%左右,明顯優於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下半年。
4、藝術品市場很大程度上就是信心市場,市場買賣雙方的交易信心對於市場未來走勢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Artprice網站編制的“藝術市場信心指數”,自2009年3月份以來一直在+20到+40之間擺動,對於2009年下半年的藝術品市場,60%的被調查者對藝術品價格的增長充滿期待。 這些數據與2008年同期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並預示著全球藝術品市場人氣的恢復與日漸積極的共識。

二、中國藝術品市場第三季度以來的表現明顯優於全球
在國內與國際雙重因素的作用下,2008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同樣出現了總體價格的下跌與市場交易的萎縮,但進入2009年之後“中國書畫”行情率先轉暖,並拉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下半年由“暖”轉“熱”。
1、2003年春拍之後,中國書畫市場價格率先出現暴漲,並啟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前一波的“大行情”。 但是由於前期價格上漲過於迅速,中國書畫市場在2006年年內也率先進入了調整週期,其調整幅度一度達到35%左右,拍賣市場交易規模也一度縮水了近40億元人民幣。
2、2008年下半年中國書畫市場行情逐漸走穩,2009年上半年中國書畫價格逐漸復蘇走高,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書畫部分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價格上漲。
3、2009年下半年中國古代書畫市場高價迭出,保利拍賣公司推出的明代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拍出了1.7億元人民幣的高價;中國嘉德“古代法書墨跡”專場97件作品拍出了2.4億元人民幣的總額,成交率高達91%。 (圖2-4)
4、2009年下半年中國書畫市場的近現代書畫部分,不僅出現像齊白石《可惜無聲圖冊》拍出9520萬元的高價,更出現了明顯的“名家行情”,即“名家”作品的價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漲幅。
5、在中國書畫市場全面走強的情況下,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國內主要拍賣企業拍賣業績大幅提升,在2009年秋季分別創出15.33億元、15.78億元的單季歷史最好記錄。 而中國嘉德2009年秋季的15.33億元,甚至超過了該公司2008年全年13.53億元的總成交記錄。
6、由於國內主要拍賣企業業績明顯回升,預計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全年總成交金額將達到170億元左右,其表現明顯優於全球市場,並明確了“重新向上”的未來趨勢。

三、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獲得國內購買力的強勢支撐

在目前全球藝術品市場剛剛啟穩的大背景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率先復甦的真正原因應歸功於國內購買力的強勢支撐。
1、從各分類市場的具體情況來看,受到國內購買力長期關注的中國書畫行情呈現不斷向好的階段特徵,而與之相反的例子是,海外購買力參與較多而中國購買力參與相對較少的中國當代藝術,則目前仍受制於全球市場的基本面。
2、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進入了一個快速增加的周期。 在2003至2007年中國新一輪的經濟周期之後,200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了3000美元,中國居民儲蓄存款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 而2003年至2008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上一輪快速增長,無疑是中國財富增長的另一種陳述方式。
3、金融危機雖然對於中國經濟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個人財富尤其高淨值人群的財富增長,而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行情復甦將吸引更多的資金參與其中,從而繼續支撐市場行情的加速回暖。

四、關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短期預測
2009年秋季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雖然在中國書畫部分出現了突破性的行情,但是由於市場整體依舊是針對前期下跌走勢的扭轉,因此市場行情的整體轉向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與過程,並需要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有效配合。
1、雖然中國書畫市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據2008年的市場數據,這部分市場佔整體市場總金額的比例為46%,佔整體市場總成交量比例為49%,因此市場部分行情的突破會導致整體市場的回暖,卻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整體市場從復蘇到“牛市”行情反轉。
2、2009年上半年中國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金額為63.75億元,預計下半年的總成交金額將達到100億元左右,2009年全年中國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將在170億元左右,而2008年的相關數據為191.9億元。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整體上仍處於逐步復甦的階段,距離所謂的“牛市”亦為時尚遠。 (圖表2)
3、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仍會以中國書畫行情為主線,輔以中國古董、中國經典油畫的行情,中國當代藝術也會隨著市場行情的展開而出現恢復性的行情。 但中國書畫市場可能繼續創出的高價,一方面會打開人們對於價格的想像力,一方面也會激起新一輪的藝術投資的熱潮。
4、根據國家最新統計數據,2009年下半年M1(狹義貨幣供應量)和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相關數據都已經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 2010年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中國GDP“超潛力”增長、流動性過度寬鬆和通脹壓力預期上升,而在未來12個月內如果季度GDP出現兩位數增長且流動性持續寬鬆,那麼2010年月度CPI上漲超過5%就會成為現實。 根據我們過去的觀察——藝術品市場價格暴漲往往出現在高成長、高通脹的階段,那麼2010年就將會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全面展開的一年,也會引發2011年至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新一輪行情高漲,並導致未來的價格泡沫。 (圖表3)

作者:趙力、馬學東、蔡思佳
版權所有2009年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AMRC)

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的序幕正在開啟

http://zx.findart.com.cn/10600591-zx.html

在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個沒有資本介入的市場,是沒有前途的;不建立與發展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光明前景就很難看到。 而拉開發展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的序幕,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極為重要的一步,應予以特別關注。zx.findart.com.cn

  一、中國藝術品市場與藝術品信託市場
  在中國資本市場中,信託已成為一種制度性的安排,其基本的理念與成熟的做法,不僅對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有培育作用,而且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藝術品資產化、資本化、金融化,才能使更多的資金流向藝術品市場,使藝術品市場做大、做強。zx.findart.com.cn
  所謂藝術品信託,就是把藝術品資產轉化為金融資產的一種機制與過程,藝術品信託與別的信託產品最大的區別是除了財富,它還有審美愉悅與經驗的積澱。 一般來說,藝術品信託有兩層含義:一是藝術品作為一種資產成為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中的一種重要資產配置,這樣,金融機構就可以通過基金份額向投資者發行,募集資金並將資金配置到藝術品市場,具體表現為銀行理財產品或信託計劃,然後通過專業運作,使沒有藝術品投資專業經驗和精力的投資者,可以從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中收益。 二是藝術品作為一種金融資產成為金融機構信用評級及資產定價的一種標的,具體說就是藝術品擁有者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的資信評級獲得資金。

  二、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的發展態勢
  國投信託有限公司攜手保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2009年6月18日共同推出“國投信託·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用於購買數名著名畫家知名畫作的收益權,這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 實際上,西方國家藝術品信託於上世紀50年代就已出現,它是由藝術基金與藝術銀行為了更好地為藏家提供顧問服務與融資而陸續推出。 中國的藝術品信託市場的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雖有金融機構看好這一商機,但是還沒有更多藝術品信託產品推出。

  當今中國藝術品信託在許多大城市已經擁有了其發展與生長的土壤及相應的群眾與物質基礎。 回顧歷史,中國藝術品信託的發展,以信託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一般要經歷以下三個基本階段:一是中國藝術品信託的起步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就是以散戶市場為主,即藝術品信託市場的交易方式,主要表現為由個人或機構在沒有專業機構與顧問指導下的一種直接購買;二是中國藝術品信託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就是以機構購買為主,個人通過機構來進行購買。 具體的形式如購買由金融機構發行的不同藝術品理財產品等。 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品的所有者是虛擬的,藝術品的使用權,投資者只能通過藝術品變現後實現分紅獲得;三是中國藝術品信託的成熟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就是通過由藝術品的衍生產品進行交易。 具體來說,如推出藝術品交易指數,就可以掛牌上市進行交易,而不需藝術品的變現過程。zx.findart.com.cn
  從目前來看,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處於第一個發展階段,剛剛起步,而在西方發達國家,藝術品信託市場大都處於第二個發展階段。 在世界範圍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資產的迅猛縮水使更多的人們在關注中國藝術品的增值與保值作用,在資本的逐漸聚集中,中國藝術品市場資產化、資本化的勢頭已經呈現,並已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進而不斷進入國家層面的議事日程。

  三、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的發展格局
  1、藝術品信託
  信託是一種金融行為,它具有財產管理與融通資金以及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特點,是一種金融信託。 它不屬於貿易機構接受客戶的委託人從事商品代理買賣的貿易信託。 藝術品信託也有一個發展過程,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最終能夠實現中國藝術品市場和金融資本的成功聯姻。 隨著藝術品鑑定、估值以及保險等配套服務的逐步改善,藏家、畫廊與拍賣行之間的進一步整合,藝術品信託的未來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2、投資機構化、機制化
  藝術品投資的財富效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金融機構、國內畫廊、銀行、中介等投資機構力量介入,大大有利於改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投資主體結構,加速了機構化進程,使機構博弈成為市場投資的主流,也有助於中國藝術品市場脫離散戶時代,走向規範,真正成為與股市、樓市鼎足而立的投資第三極。

  3、基金投資先行
  藝術品基金投資要比個人收藏家更容易拿到相較於市場低一些價格的同等藝術品,成為藝術品金融化過程的重要一步。 自2005年5月起,藝術品投資基金悄然試水。 在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上,來自於西安的“藍馬克”藝術基金以50萬美元收購了劉小東的《十八羅漢》組畫,此後,各種各樣藝術基金不斷浮出水面。

  4、作品經營權專營與交易
  藝術家作品在一段時間(也可是一生)內的經營權通過規劃打包的方式,由相應的經營機構來負責運營,將零散的、不易控制的相對漫長的過程,通過規劃來整體協議性經營,這能夠縮短藝術家、作品與資本的結合距離,有利於推動藝術品金融化發展的進程。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運作中,作品、展覽、媒介以及市場的互動性加強,推廣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金融化運作的主線。

  四、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發展中的問題
  從國際上看,藝術品投資已是西方大型金融機構財富管理部門和私人銀行部門為其高端客戶提供的一項重要的理財服務,也是面向機構投資者較為成熟的另類投資品種。 由於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剛起步階段,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1.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發育的環境問題。 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展的特殊性,源於其正式製度的缺失和非正式製度的混亂。 2.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育的體系問題。 藝術品資產化進程受阻是當前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障礙,資產評估不進入國家法定序列,藝術品與資本的結合就難以實現,類似抵押、貸款等就無法進行;由於缺乏權威機構對藝術品鑑別,使金融機構在投資或在藝術品抵押時面臨困局;藝術品評估體系的欠缺,增加了金融機構對藝術品資產定價的難度;沒有對藝術品身份、藝術品交易人等信息進行統一登記的信息平台,缺乏對藝術品市場統一管理的監管機構;同時,藝術品信託過程中的稅收制度安排不明等,都在一定程度製約著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的發展。 3.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育的主體問題。 要規範與發展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體系建設,在環境的優化、標準的建立、評估體系的完善、交易渠道與平台的建設及信息共享等方面取得進步,為藝術品信託市場打下基礎。 4.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發育的運作問題。 5.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育的支撐問題等等。

  五、中國藝術品信託市場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圍繞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四大瓶頸而展開的攻堅會進一步推動中國藝術品信託的發展。 首先,以資產評估及資產化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育與發展已不斷有所突破;其次,以徵信體係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誠信體系的建設已引起了廣泛的重視與關注;第三,以市場主體的發育與發展為核心的市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已逐步地納入到各級政府的議事視野,其中,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第四,以審美文化重建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環境建設也日益引起了學界、政府及藏界的熱議與關注,如何構建既充分體現本民族審美取向,又與面向世界的審美文化體系同步的市場環境,已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熱點問題之一。

中國藝術品市場面臨十大趨勢與問題

一、中國藝術品市場整合能力增強,以北京為中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世界藝術品市場的地位不斷提升。
  金融危機後,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整合能力迅速增強,以大中華圈為中心的推動,再加上印度藝術品市場的不斷興起,特別是香港與北京的呼應,加快了亞洲藝術品市場復甦與整合發展的步伐,逐步成為世界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在國運的牽引與巨大消費能力的推動下,大中華圈的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增強。 同時,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化與國際藝術品市場中國化的進程的推進,北京作為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之一的地位正在浮出。 從全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局勢來看,中國及亞洲區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政經實力和文化主導權進一步提升,不但在全球拍賣市場中佔據著重要份額,而且國際藏家對中國藝術品的需求也呈穩定上揚的趨勢,中國藝術品市場有了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同時,北京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將繼續強化,數據顯示,北京已經取代了香港、紐約、倫敦、巴黎等其他城市,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中心。 可以預料的是,北京藝術品市場的拍賣份額還會繼續增加,億元價格作品在北京的出現,其衝擊力是巨大的,對海外拍品的吸引力不言而喻,這進一步增強了北京藝術品市場中心的地緣優勢。zx.findart.com.cn
  二、中國藝術品市場金融化起航,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不斷發育壯大。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育與壯大及中國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宏偉藍圖已經開始描繪,中國藝術品資本在不斷地壯大與積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也在此基礎上不斷泛生與發育。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解放思想,在文化戰略的支撐下,進一步放大市場發展的規模,建立面向資產及資本市場的規範化的運行機制及與此相匹配的政策與體制。 對於進行藝術品投資的企業家來說,藝術品可能首先是一種消費,但也不排除把它當作一種投資,甚至是金融工具。 企業進行藝術品投資正成為一種資本運作的新方式,這也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成長的一大支撐。 從世界範圍內藝術品市場的基本經驗來看,資本的介入程度往往標誌著藝術品市場的規模及其成熟程度。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藝術與資本的對接不是選擇而是必須。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逐漸產業化的今天,藝術與資本結合會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藝術與資本結合也會改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運作結構,為市場提供空間擴展的支持,提升市場自身的價值;藝術與資本結合更會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帶來新的運營模式和運作手段,促進市場強勢運轉。 然而,現實的問題卻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與資本還是兩條不相關的平行線,難有交集,使市場還處於一種長不大的稚嫩姿態。 在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藝術品資本市場不斷拉動與擴張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已成為一種強大動力與大趨勢,不可迴避。 目前,中國藝術品經營機構正在大力改制,向上市的方向加速前行,特別是拍賣公司的上市會進一步提速。zx.findart.com.cn
  三、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建設與創新發展進入攻堅階段。
  以誠信體係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關注,秩序化、規範化運作的觀念與認識須有相應的體係與體制來保障已初步成為共識,市場體系的發育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藝術品市場主體發育面臨新的困境,網上交易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重要看點。 如果市場主體不能持續、有效地發育,那就意味著市場體制及市場機制無法形成,中國藝術品市場成長、壯大之路就會遙遠而又漫長。 圍繞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四大瓶頸而展開的攻堅會有進一步的深入進展。 首先,以資產評估及資產化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育與發展已不斷有所突破;其次,以徵信體係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誠信體系的建設已引起了廣泛的重視與關注;第三,以市場主體的發育與發展為核心的市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已逐步地納入到各級政府的議事視野,其中,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第四,以審美文化重建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環境建設也日益引起了學界、政府及藏界的熱議與關注,如何構建既充分體現本民族審美取向,又與面向世界的審美文化體系同步的市場環境,已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熱點問題之一。 同時,中國藝術品市場標準化工作也正在起步。zx.findart.com.cn
  四、中國藝術品市場參與人群的規模增長迅速,收藏文化不斷興起。
  隨著收藏規模與參與人數的不斷擴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收藏文化不斷地形成與發展,收藏正在由雅好研究、鑑賞投資逐步轉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時尚,文化成為一種新的品牌資源。 在紐約、日內瓦、北京等國內外各種藝術品拍賣會上,中國企業家從商界抽身出來,將投資眼光鎖定在藝術品上,於是,老一輩藏家正逐漸淡出,而企業家則成為收藏的主力。 今天的中國企業家投身於藝術品收藏,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收藏也成為一種品位的象徵與標籤。 與此相對應的是,關於收藏價值標準的研判也更加理性與現實。zx.findart.com.cn
  五、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國內外市場的拉動下,藝術品的時尚消費崛起,市場結構的多元化趨勢明顯。
  在國家(政府)營銷、禮品市場、投資市場及有關環境美化及個人趣味把玩等消費要求的持續推動下,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與國際藝術品市場交融進程的推進,市場結構不斷進化,但禮品市場一支獨大,處於主導地位的局面會不斷改觀。 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完成新的格局分配與架構:一是中國書畫大板塊。 古代及近現代經典力作會持續大幅度拉升,特別是在美術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作品,破人民幣億元紀錄已是平常事。 在新的經濟態勢下,中國書畫的價值發現會被重新審視,投資市場會更多地對此加以關注。 當今繪畫更多的是在禮品市場的拉動下發展,因此,從禮品市場的邏輯出發,被關注的“經典名家”將更加“經典”,由於需求的旺盛及關注度的提升,投資的聚集行為比較明顯,價格提升也會迅速進入快車道。 二是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出現了迅速分化的傾向。 在低速發展中,那些更多地關注民族文化背景、闡釋民族文化精神的創造之作,會被人們重新審視其存在與價值,古典、寫實、實驗與抽像都會找到市場的突破口,而不嚴肅,甚至接近玩鬧的所謂創造會在新的價值審視中迅速縮水,甚至難以生存。 三是瓷器及古玩雜件。 真品、精品始終會吸引人們的投資目光,不斷出現新的漲幅是極其正常的,資源的稀缺性是它們永遠被關注與追逐的內在原因,稀缺性、完美性及鑑賞性可能會使這一板塊有更多、更好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工藝藝術品市場會有一個迅速擴張、壯大的過程,特別是那些既有物理價值,又具藝術價值的工藝藝術品,價值成長的前景非常廣闊。 在這裡,時尚性的消費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支撐。zx.findart.com.cn
  六、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資本聚合力空前,品牌意識與國際競爭能力迅速提升。
  中國藝術品市場在調整與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雙重製衡下,會在2010年不斷釋放出更多回暖的信號,而這種信號的釋放除了被畫廊經營者最先有覺察之外,更具標示意義與吸引註意力的是聚集在拍賣市場。 拍賣市場以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形態出現,最值得藏家關注,而中國的拍賣行近年來也逐漸成熟起來,走品牌化競爭路線,越做越強。 因而,2010年,承接2009年的市場表現,高價藝術品還將會高調亮相,並且數量會進一步增加。 如果說2009年的中國拍賣市場,特別是秋拍,出現井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回暖的迎春花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干擾的話,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會重新找到一種市場不斷向暖向好的感受,因為資本,特別是新進入的資本,更多的是在拍賣這個平台上長驅直入。 隨著內地拍賣海內外資源的不斷拓展,蘇富比和佳士得這兩世界巨頭廣泛的人脈優勢已被削弱。 在2009年,中國嘉德首次超越蘇富比和佳士得,以2.91億歐元(27.12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領跑亞洲藝術品拍賣市場,並躋身全球第五大拍賣公司,這也是全球前五大拍賣公司中唯一的一家中國拍賣公司。 2010年後,佳士得、蘇富比拍賣或許將面臨重要策略的轉化,因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與企業已經對其構成挑戰,甚至是顛覆。zx.findart.com.cn
  七、中國藝術品市場經營人才問題成關注點,理論的支撐作用亟待強化。
  中國藝術品市場人才的培養問題已初步地提上日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理論研究進入深入化、系統化階段。 文化產業的經營人才將受到普遍重視,特別是既具有商業能力又精通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的複合型人才,以及精通全媒體和全產業鏈經營的人才將存在較大的缺口,人才的培養和繼續教育將成為文化產業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 同時,中國藝術品市場作為一個新型的當代形態市場,不僅需要先進的理念及政策體制,更需要各方面、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機制。 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大課題,如誠信機制的建設、資本市場體系的發育及市場體系的建構等,都急需理論的參與與支撐,這種現實而又急迫的需求也呼喚著專業化研究機構的建立及研究能力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高端人才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人才問題正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基礎性瓶頸。 沒有高端而又充足的人才隊伍參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即使走再科學的道路,都不可能會是坦途。zx.findart.com.cn
  八、中國文化走出去將取得積極效果,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園區經濟產業化與藝術活動經濟化趨勢成為熱點。
  藝術活動經濟化將成為文化旅遊產業新的增長點。 特別是對於那些經濟發展快速和傳統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藝術活動經濟化的各種形態,包括會議、展覽、展示、選秀、培訓、商務交流、體育賽事、廟會、節慶等活動將持續繁榮與活躍,並將帶動休閒旅遊和城市經濟的其他消費。 打造和深化文化藝術產業集聚園將成為城市發展文化藝術產業的主流形態,其中將出現一批優秀的文化藝術產業集聚園,這些優秀的文化藝術產業集聚園將是全產業鏈形態的文化藝術產業集聚園,並且與藝術家園區、創意產品展示區和文化街區等區別開來,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效益。zx.findart.com.cn
  九、圍繞形成中國藝術品市場機制為中心的公共藝術政策及其支撐體系進入人們的視野。
  中國藝術品市場機制及支撐體系建設與公共藝術政策備受關注,以誠信體係為核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秩序化、規範化運作的觀念與認識須有相應的體係與體制來保障已初步成為共識。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理論研究的推動下,隨著國家文化戰略的不斷實施,藝術品市場體系及支撐體系的建設一步步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特別是政策法規支撐體系、財稅支撐體系、信息支撐體系、市場中介體系及人才培育支撐體係等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與深入前行的一個重要前提。zx.findart.com.cn
  人們認識到,當下,誠信體系的建設已經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系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問題。 中國藝術品市場關於誠信體系的運作與管理正在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如何發展及如何監管等議題已逐步被納入政府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或者說已成為重要議題。 其中信息化與標準化工作已經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的基礎。zx.findart.com.cn
  十、藝術傳媒的再造已是風雨欲來,箭在弦上。
  藝術傳媒的集中化、時尚化、高端化、分眾化趨勢在所難免,在小眾閱讀的盈利模式壓力下,廣告式的推介模式會不斷讓位於多元化的體驗及目標性更為集中的推廣。 隨著藝術媒體投入者媒體意識的覺醒,傳播效果的評判有了更多的視角與更為多元化的標準,藝術傳媒的再造已經不可避免。 隨著生活審美化和應用美學的需求,商業模式將大行其道。 第一,設計產業和時尚產業的結合將帶動各地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二,技術+文化+品牌+時尚潮流的高附加價值的商業模式,將成為文化傳媒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三,信息文化產業在主流消費者的推動下,將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門類。 特別是電信企業成為媒體企業,擺脫了低端形態。 與此相對應,傳統信息文化產業受到嚴重衝擊,一些傳統媒體企業和娛樂企業將逐步轉型,形成一種全媒體、跨地域經營的新格局。 特別是有些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將開展境外媒體、企業和文化娛樂項目的併購,文化藝術內容產品的出口將逐漸加大。zx.findart.com.cn

What is 藝術市場信心指數?

"藝術市場信心指數" Artprice表示,“藝術市場信心指數”能實時監控藝術市場操盤手們對當前全球事件的反應。 該指數的創建原理與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調查中心針對消費需求對經濟周期的影響而編制的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理論原理相同。 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股票市場的變化、地緣政治事件、銷售情況或突發事件以及全球經濟影響等。 Artprice表示,該指數的創建不僅是為了滿足相關新聞機構、紙面媒體、視聽媒體的需要,更是為了滿足藝術市場中用戶的需要。 面對越來越不可預期的世界,對於全球藝術市場的狀態需要實時指數來了解並掌握未來幾個月的趨勢。Artprice的數據庫和指數計算方法已經在藝術市場建立起他們全球藝術信息的領導地位,因此,自1997年以來,Artprice的計量經濟學部門就開始利用Artprice的專有技術和數據庫來開發該指數的計算公式。 Artprice指出,該指數的計算方法完全基於他們網站所擁有的全球範圍內130萬成員投票產生的結果。 這130萬成員常年活躍在藝術市場,通過對他們的抽樣問卷,最後選出有代表性的1000份答卷用於“藝術市場信心指數”(AMCI)的統計中。 對於該指數,相關數據都可以從Artprice的數據銀行中直接下載,而且可以自動地套用到經濟和股票市場的公式中。 Artprice創始人Thierry Ehrmann說:“藝術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已經變得非常重要,該指數的產生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它將成為藝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表示,Artprice擁有130萬的網站成員,可以說Artprice是唯一一家能將這個指數運營良好的公司

[Artprice] 2007年藝術市場分析報告

發表於2008-6-24 09:21

著名的Artprice 網站近期公佈了其2007年藝術市場分析報告。 該報告指出,2007年,已經是藝術品連續增長的第7個年頭。 藝術市場價格總體水平依然還是呈現出上漲的走勢,這主要是由於一些新興地區(例如中國、印度、俄羅斯)對藝術品的需求是在增長的。 另外近年來的很多“年輕的收藏家”進入市場,這些人很多都是華爾街的投資精英。 他們進入市場之後主要是“抬高”了當代藝術這部分的市場行情。 但隨之而來就是投機泡沫的產生。

  因此,Artprice的分析報告提出由於投機所產生的泡沫在2007年已經達到了頂峰了。 數字成為他們結論的重要佐證。

  2007年藝術市場的狀況可能不會持續到2008年。 報告稱,次貸危機將影響到華爾街的獎金收入——如今看上去幾乎前所未見的這場藝術品市場投機泡沫,正是在華爾街獎金收入的推動下形成的。

  正像投資於股票市場一樣,或者是房地產出現風險一樣,當新的收藏家和投資基金發現新型的投資時,他們會產生興趣。 這部分市場行情是最易變的,但同時也最具有流動性。 中國取代法國成為全球拍賣成交份額“老三”的位置,但是這會保持多久是一個疑問。

  數字會說話

  從全球藝術品市場的角度來看,2007年藝術品的價格總體升幅比2006年提高了18%。 這種價格上的升幅主要是由於純藝術品拍賣市場取得的空前的成交額所形成的。 2007年純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總額達到了92億美元,這個數字比2006年增長了43.8%。 同時,一年中高價作品成交數量的多少也可以看出市場的火爆程度。 一般成交價格超過100萬美元就已經是高價的拍品了。 2007年這樣的拍品共有1254件,而2006年這個數字是810件,兩者相比,增長了55%。 因此,2007年的確是藝術市場發展史上一個“不可思議”的年份。

  在2007年的8月份美國出現次級貸危機之後,隨後金融市場動盪,幾乎沒有人會期望在11和12月份的拍賣市場上會有很強勁的表現。 但是在年底的幾場拍賣確是相當的引人注目,尤其是當代藝術這部分的市場行情。 在07年的11月份,紐約蘇富比的當代藝術的夜場拍賣取得了3.16億美元的成交額,這刷新了該公司1990年那場“印象派和現代藝術”專拍取得的2.86億美元的成交額。 而在這場拍賣的一天之前舉行的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取得了3.25億美元的成交額。

  利用市場行情的飆升,熱錢進入藝術品進行“投資或者投機”在一些作品近期反復出現在拍賣市場上並能夠取得高價得到證明。 最鮮為人知的例子就是英國著名演員休•格蘭特2001年購買的安迪•沃霍的作品《伊麗莎白泰勒》是以325萬美元買入的,2007年在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中這件作品竟然賣了2100萬美元。 藝術家弗蘭克•奧爾巴赫1985年創作的作品《Reclining Figure of Jum》以27萬英鎊成交,在2003年10月這件作品的成交價卻只有3萬英鎊。

  以上的數字足以說明2007年藝術品市場可能真的已經身處“泡沫”的包圍之中。

  2008年藝術市場的“糾正年”

  基於以上判斷,Artprice的分析報告指出,2007年藝術品市場火熱的狀況可能不會持續到2008年。 報告稱,目前愈演愈烈的次貸危機將影響到華爾街精英們的獎金收入——如今看上去幾乎前所未見的這場藝術品市場投機泡沫,正是在華爾街獎金收入的推動下形成的。 所以他們再結合剛剛結束的2月倫敦和3月紐約的拍賣,他們認為2008年將會是藝術市場的“糾正年”。 一旦價格糾正開始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價格會相當快速的下降,例如Artprice的全球藝術品價格指數從1990年到1992年7月價格收縮了44%。 而2007年藝術品市場整體的流拍率為35.5%,這比2006年的34%也略有上漲可能就是市場“糾正”的信號。

  美國繼續領跑,英國隨後,中國擠進三甲

  2007年,美國占據全球拍賣市場成交總額43%的份額,仍然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和地區。 但是這比2006年的45.9%的市場略有下降。 而紐約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增長了34.5%,但是隨著其它地區藝術品交易中心競爭力的加強,紐約的市場份額比去年減少了1.89個百分點。 2007年在紐約的市場中,一共有609件作品的成交額超過100萬美元。 這也是紐約市場強勁的標誌。 另外在紐約體現出來了最大市場變化就是當代和戰後品拍賣的成交額開始超越了現代藝術和印象派藝術品的成交額,並且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高價頻創,例如2007年5月15和16日,馬克•羅斯科的作品《白色中心》的成交額為6500萬美元,安迪•沃霍的作品《綠汽車的碰撞》以6400萬美元成交,培根的作品《教皇X的研究》也以4700萬美元成交。

  倫敦佔全球拍賣市場的份額達到了30%,這比2006年增加了2.5%。 倫敦蘇富比2007年6月的春拍的成交額高達7250萬英鎊,這也創下了倫敦蘇富比的成交新高。 另外,倫敦作為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地位的加強也離不開一些英國本土藝術家所受到的市場追捧。 例如盧西安•弗洛伊德、達米•赫斯特、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價格紀錄不斷創新高。 弗朗西斯•培根的《自畫像》以1925萬美元成交,弗羅伊德的作品《布魯斯•伯納德》的作品成交額為700萬英鎊。 2007年6月21日達米•赫斯特的裝置作品《搖籃曲的春天》以860萬美元成交,5月16日在紐約佳士得他的作品《搖籃曲的冬天》以660萬美元剛剛創下紀錄。 1992年達米•赫斯特的作品《上帝》因只被叫價到4000英鎊流拍,而在他1995年獲得“泰納獎”之後,這件作品的價格為17萬英鎊。

  張曉剛超越傑夫•昆斯

  中國所佔全球拍賣市場的份額在2007為7.3%。 這主要是由於中國藝術品(尤其是現當代藝術品)屢創成交天價,香港佳士得秋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蔡國強的《為APEC景觀焰火表演所做的爆破草圖》 (14幅),以7424.7萬港幣(約合940萬美元)成交,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全球最高價。 加上本土拍賣公司實力的增強,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藝術市場中的火爆成交也拉升了中國藝術品市場整體份額的上升。 在Artprice網站的2007年全球100位當代藝術家排行榜上(按照作品的成交量來計算),中國當代藝術家佔據了36席。 張曉剛甚至超越了美國最紅的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佔據了第二的位置。 而在5年之前中國當代藝術家中只有蔡國強一人入圍這個榜單。

  法國的市場份額為6.4%,跌到第四,法國市場的部分問題可能在於缺乏年輕的藝術新秀。 報告顯示1945年以後出生的藝術家作品的成交額約佔全球拍賣成交額的10%,但他們在法國市場所佔的比例僅有2.8%。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藝術評論家表示:“這正是法國衰落的象徵。自二戰以來,法國就沒有出色的藝術家。法國藝術聲譽的衰落,已經為法國政府敲響了警鐘。法國文化部長克里斯汀•阿爾巴內爾(Christine Albanel)本週將宣布重振法國藝術品市場的計劃。不過,對於從2007年全球市場上漲中受益的法國拍賣行而言,並非只有壞消息。2007年,全球藝術品價格漲幅超過18%,而法國市場的表現更佳,價格漲幅達到30%。

  當代藝術真的要“搶班奪權”了

  該報告在最後根據成交額排出的排行榜上,在前10位藝術家中當代藝術家佔據了其中的4席,而安迪•沃霍也首次超過了畢加索排名首位,畢加索已經連續多年佔據年度成交額的榜首位置,2007年的這種變化說明當代藝術已經大有“搶班奪權”之勢了。

Art Sales Revive From Their Swoon

BUSINESSAUGUST 4, 2010
Art Sales Revive From Their Swoon
By KELLY CROW

It looks like the art market's Blue Period is over. A year and a half after art prices plunged, the world's chief auction houses say they have recaptured much of their pre-recession momentum.


Kelly Crow says that a year and a half after art prices plunged, the world's chief auction houses report they have recaptured much of their pre-recession momentum.

Christie's International PLC said it sold $2.57 billion of fine and decorative art in the first half, up 43% from a year earlier and the second-highest in the company's history. Christie's total includes $274.1 million in art it sold privately, up by more than a third from a year ago.

Rival Sotheby's said it auctioned $2.2 billion of art in the first half, more than double a year ago. It will release its consolidated sales totals Thursday.

Collectors who stayed home during the wors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say they are feeling increasingly optimistic about the values of their artworks compared with other assets. That boost in confidence made it easier for auction houses to persuade sellers to auction off their trophies throughout the spring and summer.

Great Year for Art

View Slideshow

Christie?s
Christie's: Picasso's '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

"We're not going to lull ourselves into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said Christie's chief executive, Ed Dolman, "but the art market does seem to be recovering more quickly than anyone here expected."

Art buyers remain divided over how quickly the market should catch up, though. Longtime collectors in the U.S. and Europe are still seeking potential bargains, but they are facing tougher competition from new Asian bidders who are more willing to splurge.

So far this year, the clash in attitudes—one cautious, the other giddy—has created an unpredictable marketplace in which artworks tend to fly or flop without warning.

Christie's had its biggest success in the first half with Pablo Picasso, whose 1932 portrait of his mistress,"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 sold for $106.5 million in May, the highest price ever paid for a work of art at auction.

The work squeaked past Sotheby's top seller in the first half, Alberto Giacometti's "Walking Man I," which sold for $104.3 million in February.

Both houses capitalized on collectors' growing interest in modern sculpture. Christie's sold Giacometti's bronze bust of his brother, "Big Thin Head," for $53.2 million and Amedeo Modigliani's limestone bust of a woman, "Head of a Caryatide," for a record $52.6 million.

Other top sales at Sotheby's included J.M.W. Turner's "Modern Rome—Campo Vaccino," which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bought for $45 million. Sotheby's also sold Edouard Manet's "Self Portrait of Manet, A Bust (Manet and a Palette)," for $33.2 million in June.

At Christie's, overall prices were up for nearly all of the auction house's major art categories., including $853 million of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up 37.4%; $460.7 million of postwar and contemporary art, up 139%; and $368.2 million of Asian art, up 120.6%%.

Jewelry is another strong seller, thanks in part to a surge of interest from Asia. Christie's sold $227.3 million of jewelry, jadeite and watches during the first half. Asian buyers paid for 70% worth of Christie's jewels, compared to 41% last spring, Christie's said.

In the U.S., Christie's art sales rebounded 116% to $999.6 million compared to last year, while sales at Christie's London salesroom on King Street totaled $675.2 million, twice its total a year ago.

Other spots in the world are also looking up. In Hong Kong, Christie's sold $300.7 million of art, up 132%. In Dubai, one of the sales centers hit hardest by the art crash, sales climbed to $23 million, up from $9.1 million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last year.

There were disappointments. Christie's expected to get more than £30 million ($47.7 million) for a Claude Monet waterlily work, "Nympheas," in June but got no takers, and Edvard Munch's "Fertility," which was expected to sell for at least $25 million, went unsold at Christie's in May.

Claude Monet's "Flowers at Vetheuil," an 1881 riverbank pastoral, was expected to sell for at least £4 million at Sotheby's in June but found no takers.

Sales remain relatively flat at Christie's for Russian, Old Masters and 19th-century art.Sales also slid for decorative furniture, including the 20th century decorative arts department where sales dropped 79% to $18.9 million.

Write to Kelly Crow at kelly.crow@wsj.com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徐冰:藝術創作所指的是什麼

2010-01-29 13:26:29來源:文化傳播
http://news.99ys.com/20100129/article--100129--35459_1.shtml

目前東西方藝術教育都存在各自的問題,看上去問題的表現形式很不同,可究其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由學院體系認識的程式化導致的。 由於教學必須是具體的、可量化的東西,“技法”“形式”容易說清楚,但藝術的核心部分卻難以量化,所以,學院最容易陷入孤立地研究藝術形式和手法的教條中,把藝術研究局限在量化的形式、材料中,導致了從根本上抓不到藝術的核心問題。

我在歐美藝術學院多次演講,經常與研究生進行討論。 現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年輕人都來紐約發展,我從這些畢業生的作品和他們的困惑中,看到了西方藝術教育的問題——偏頗地強調創造性。

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無疑是極其重要的。 但問題的關鍵是,現在把創造性思維的獲得,引入到一種簡單的模式(量化)之中,而不是對創造性產生機制,從根本上進行探索。 事實上,創造性的獲得是有規律可尋的,但它的發生又相當“個案”。 一味地對學生強調創造性,但教給他們對待創造性的態度和渠道卻是一樣的,結果使學生充滿了創造性的願望,卻擁擠在只為“創造性”而創造的窄路上。 由於思維方法基本一樣,自然,創造的結果也都一樣,這反而損壞了學生本來就具有的一部分創造性。

再從西方具體教學方法的弊病來分析,他們的主要方法是強調對作品的解說能力。 比如,學生必須說出所創造形象的理由、出處、受影響的來源等,這裡面有個非常大的悖論,即視覺藝術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語言代替的,正因為有些事情語言永遠不能解說,所以才有藝術。 因此,最有價值的藝術創造更是難於在解說中找到合適的上下文,若教授強行把學生的思維嵌入藝術史的模式中,它將使學生對作品本身不負責任,而對解說的效果特別看重。 所以,這種方法解決的不是藝術創造本身,而是為藝術辯解的能力,它將致使藝術學院的畢業生都會做一種能自圓其說的、標準的必然也是簡單的現代藝術。 就像我們的畢業生一樣,都有一手嫻熟的繪畫技能。

這種弊病是如何形成的呢?西方藝術是以藝術史寫作的框架和方法為目標的。 西方藝術史的基本態度是,記錄那些對藝術史有明顯的形式改變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那些有明顯可闡釋性的作品)。 藝術家以此為目標,創作動力卻與創造性本身無關。 另一個客觀原因是,在北美,成功的藝術家不需要在學院任教,在學院的藝術家,大部分又是在主流系統中不具備成功經驗的人,這怎麼能給學生以有效的引導呢?

談到中國當代藝術教育的長短,利弊當然是交織在一起的。 比如,我們的藝術教育與傳統沒有明顯斷裂,這是長處;但傳統與新型社會形態需求的關係,卻並沒有解決。 學生的學習有相對明確的標準和根據,但這套成熟的體系卻只偏重技能的傳授,學生直到畢業,也沒有把藝術的道理、藝術是怎麼回事搞清楚。 具體說就是,身為一個藝術家,在世界上是乾什麼的?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他與社會構成一種怎樣的交換關係?要想成為一個以藝術為生的人,就必須搞清楚你能交付給社會什麼,這樣社會才能回報你。

現在的美術教育中,一部分先生講藝術史論,另外一部分教技巧,但我總感覺缺少一個中間的環節,沒有人講兩者的關係和其中的道理。 一個學生如果弄懂了這個道理,他在什麼環境、做什麼工作都沒問題。

我有時候想,我有房子住、有工作室用、有飯吃,這是用什麼換來的呢?美術館、收藏家願意用高價買我的作品,他們買走的是什麼?作品本身只是一堆材料,值那麼多錢嗎?是由於精工細作的技術嗎?在製作上比我講究的藝術家很多。 其實,藝術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那些有才能的藝術家對其所處時代的敏感、對當下文化及環境高出常人的認識、對舊有的藝術從方法論上進行改造,並用“藝術的方式”提示出來。 這是人類需要的,所以才構成了可出售的價值,才能形成交換鏈。 所以說,好的藝術家、設計家既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於將思想轉化為藝術語言的人。 而什麼是這類人的基礎呢?

一直以來,我們對藝術基礎教育的認識是偏執的,重視繪畫基礎,輕視思維能力基礎;不考慮未來藝術家所應具備的素質,大量時間用在適合古代畫家需要的素描訓練上。 設想,一個人從準備考附中開始,經過附中、本科、研究生的學習,從幾何石膏到雙人體,我們培養一個藝術家,花在素描上的時間是驚人的。 而在這樣大量的時間內,沒有課題的變化,只有難易程度的變化,全部過程只解決了一個技術——學會把三維的對像畫到二維的平面上,看起來還是三維的。 素描確實是一種便捷有效的訓練方式,但不是全部。 素描的目的不只是為描繪本身,以素描作為基本載體,可以分解出很多不僅與繪畫技能有關,並與整體藝術思維有關的一系列專門課題。 通過訓練可培養一個人看待事物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培養有創意的思維線索和實現的能力,從一個粗糙的人,變為一個精緻能幹的人。

現代藝術教育,還必然涉及到“大美術”的概念。 “大美術”是顯而易見的趨勢,它應該是包括與美術有關的設計、服裝、廣告、建築等專業的整體美術概念。 從“純美術”到“大美術”這條弧線的延長線,就是未來美術與周邊生活的關係。 我甚至認為,將來“美術”這個概念是沒有實質意義的,它被“大美術”稀釋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純美術將成為一種真正的傳統藝術,像古典劇種一樣被保留著。 當然有人還在做,並繼續對它進行現代化的嘗試,但這部分絕對不是未來新型美術的主要部分。 未來學院的主要任務,一定是要培養具有開闊的、創造性的視野的人,有極強適應性、能進入社會各種工作結構和領域的人,有極強的預見力和懂得如何發揮才能的人。 這包括對創意和實現的能力的培養,即學生們應該具備廣泛的知識、合理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精湛的技能等。

說到底,美術的宗旨還是會還原它起源時的職能,它不是因“美術職業”,而是為人類生活所需的“創造”而產生的。 創造這個基本動力,是藝術的核心,也是人類所有學科的核心。

徐冰致紐約年輕藝術家的信:你可以給社會什麼

2010-02-22 18:56:33來源:人民政協報
http://news.99ys.com/20100222/article--100222--36336_1.shtml

徐冰,著名畫家、作家。 2007年以中國書法為基本元素的平面作品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新作《地書》以新媒體互動方式在紐約展出。 該年因“對文字、語言和書籍溶智的使用,對版畫與當代藝術這兩個領域間的對話和溝通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全美版畫家協會授予徐冰“版畫藝術終身成就獎” 。 2008年歸國,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Dear Nancy:

  沒有及時回信,一是因為忙,二是因為你信中那些既實在又具體的問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談清楚的。 每一個從事藝術的人的條件和狀況都是一個個案。 另外,即使那些已經成功的藝術家,要讓他們說出:為什麼別人沒有成功而他卻得天獨厚,也是很難的事情。

  從信中可以看出,你是一個對自己的未來和對藝術負責任並且有勇氣的人。 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具備的,這是成為優秀藝術家的首要條件。

  我一直認為,要做一個藝術家,首先要做的事是把藝術的道理、藝術是怎麼回事搞清楚。 具體說就是:身為一個藝術家在這個世界上是乾什麼的,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更具體地說是:你與社會構成一種怎樣的交換關係。 你要想成為一個以藝術為生的人,就必須搞清楚你可以交給社會什麼,社會才能回報予你。 我有時想,我有房子住,有工作室用,有飯吃,是用什麼換來的呢? 美術館、收藏家願意用高價買我的作品,他們買走的是什麼呢? 作品本身只是一堆材料,值那麼多錢嗎? 價值源於那些精工細作的技術嗎? 比我在製作上講究的藝術家多得很。 我認為藝術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通過作品向社會提示了一種有價值的思維方式以及被連帶出來的新的藝術表達法。 這種“新的方式”是人類需要的,所以才構成了可出售的價值,才能形成交換鏈。 藝術新方式的被發現,源於有才能的藝術家對其所處時代的敏感及對當下文化及環境的高出常人的認識;從而對舊有藝術在方法論上的改造。 所以說好的藝術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於將思想轉化為藝術語言的人。

  你並不想成為一個能很快見到商業效果的藝術家。 這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任何“價值”都要轉化為商品。 最終都是要賣出去。 在街上畫像的藝術家十分鐘賣一張,禮品店中的藝術家一天賣一張,商業畫廊的藝術家一個月賣一張。 有些人是隨畫隨賣,有些人則是一輩子賣一個想法。 全在於你喜歡哪一類。

  上面談的道理有些“大”,不解決你眼下的問題。 下面談一些實際的體會,也許對你能有幫助。

  每一個學藝術的人都想成為大藝術家,但每個人的條件各有不同,這包括智商、藝術感覺、經濟條件和家庭背景等。 誰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局限,會工作的人懂得如何面對個人的局限並把它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把局限使用好就會成為長處。 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在中國接受的是很保守的藝術教育。 三十五歲時才來到美國參與西方當代藝術的活動。 而你和大部分美國年輕藝術家很早就接受了開放的當代藝術的教育和影響,在語言和文化的適應性上都更便於參與到紐約的當代藝術中去。 比起你們我應該說是先天不足的,但我卻從這個“不足”中挖掘出了可利用的別人沒有的東西。 由於社會主義藝術教育的背景,我就有可能從獨特的角度去看當代藝術。 又由於新的文化環境和語言的障礙,我對語言、文字、誤讀這類事情就更敏感。 藝術也就表現出別人沒有的特點。

  我的觀點是:你生活在哪,就面對哪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 你的處境和你的問題其實就是你藝術創作的源泉。 大部分來紐約發展的年輕藝術家都急於進入主流系統,但大部分人都需要花時間去做一些別的工作,以維持生活開銷。 這看上去是耽誤了創作的時間,但其實不必過多的擔心。 一方面,在藝術圈之外的領域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只要你是一個真誠的藝術家,任何東西都將成為財富,早晚會被用到藝術創作中去。 另一方面,今天的藝術家,重要的不是一頭扎到這個系統中去,而是要找到一個與這個系統合適的位置和關係。 你說,希望這個系統接納你,但你要知道接納你的理由是你必須為這個系統帶來一些新的、系統裡沒有的東西。 新的東西在這個系統本身是找不到的,必然是從其他領域或兩者之間的地帶才有可能獲得。 今天的藝術變得表面豐富多彩但在方法論上卻越走越窄。 太多的藝術家都會做一種“標準的現代藝術”,真的不需要更多的這類藝術家進來了。

  只管去工作吧,不要擔心自己的才能不被發現。 其實在今天,由於信息的方便,基本上不存在像凡高那個時代的悲劇了。

  祝你成功!
  徐冰

徐冰:社會緣何要讓你成為遊手好閒的職業藝術家?

2010-08-12 12:00:49來源:南方周末作者:李宏宇
http://news.99ys.com/20100812/article--100812--46201_1.shtml

徐冰採用建築排泄物製成《鳳凰》,房產商王石為他致敬,王石開玩笑地說:“我想因為我剛從珠峰撿垃圾回來,撿了660個氧氣瓶。”

時代是進入了現代,我就成了現代藝術家;現代進入了當代,我就成了當代藝術家;時代把我們甩到國外,我就成為了國際藝術家——我的機會是:正好趕上國際上多元文化或者對身份的探討時興起來。

筲有時候我想,別人給我工作時,或者是美術館去找錢請我做展覽,或者是收藏家買我作品,他是買什麼東西呢?《鳳凰》是一堆破爛做出來的,你說他買的是一堆破爛嗎?他買的是《鳳凰》的這種工藝感和優美嗎?其實都不是。

今天的勞動人民紀念碑

記者:《鳳凰》最終的安身之處現在有了著落嗎?

徐冰:現在還不知道。 林百里先生(台灣收藏家、該作品贊助人)最早是希望它到台灣去,放在蘋果電腦生產中心。 內地很多文化界的人覺得應該放在內地,如果離開這個上下文的環境,就感覺這個東西不對了。 世博會之後我們會組織一個國際巡迴展覽。

記者:如果到國際上巡迴展覽,怎樣展示作品產生的語境確實是個問題。

徐冰:其實最初的語境已經無法完全呈現了。 我最早的設想,是安置在作品甲方建造的金融大廈裡,金融大廈本身是一個金碧輝煌的大廈。 我想到這個作品,是由於工地現場的勞動條件與中國現在到處可見的金碧輝煌的現代化建築形成的一種反差,我覺得很震撼,沒有想到現代化建築都是在這樣一種條件下產生的。 把蓋這個大樓的建築排泄物做成一個東西掛在金碧輝煌的大樓中間,我覺得很有意思,它確實可以把大樓襯托得更加金碧輝煌,而大樓的金碧輝煌又在襯托著兩隻鳳凰的現實感。 我覺得我使用的材料不僅是這些建築廢料,實際上整個建築的語境都是作品材料的一部分。

但是,由於兩年中的種種變故,作品最後不能放到甲方的大廈裡,這部分材料和藝術語彙的因素不能使用了。 這些變故讓它負載了很多新的內容,當然也更深入的反映了中國的現實。

記者:假設回到60年或50年前,這個方法、概念說不定可以照搬到人民大會堂。 如果那個時候有一個你,有這樣一個想法,用當時勞動工具、建築廢料說不定也可能做出別的鳥或者獸?

徐冰:你這個設想其實是有意思的,是中國這麼多年語境的變化,才讓你這個設想變得有意思。 有人也說了,徐冰這個《鳳凰》有點像今天的勞動人民紀念碑,因為每一塊材料都是通過勞動之手觸碰而傳遞的一種情感的信息,一種中國社會的信息,包括對物質的一種態度等等。 但在五六十年以前,那個時候勞動人民這種情感和他們的狀況,和今天勞動人民的情感和狀況是不同的。 中國真正的變化不在於高樓大廈的多少,而在於階級關係的變化和階級地位的變化。 那時候工人階級的地位和現在工人階級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

為什麼這兩隻鳳凰有時候會很感動人,因為它確實是帶著一種傷痕和悲哀,就是在很艱難的條件之下而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有尊嚴和非常美麗。 作品在這個語境下所傳達的信息,是其他時代或者說其他地區所沒有的。

當然中國有這個傳統,比如勞動人民的藝術和民間的藝術,那都是用最低廉和最日常的材料,或者用勞動的材料構成的一種藝術,是對未來生活嚮往的一種藝術。 像民歌、農民畫、大躍進的壁畫等等形式,這些形式雖然說是平面的,實際上那種想像力和所用的形象、意象,也具有今天當代藝術或者說《鳳凰》所用綜合材料的水準。 比如說那個時候有工人階級騎在龍身上的畫面,都是那樣的一種境界。

文化就像遊戲機,上去了就下不來

記者:《天書·析世鑑》是非常抽象的,是文化上的一種探索或者是思考,而《鳳凰》是很入世,從現實裡來,直接指向社會現實的話題。 這是否算是一個創作方向的轉變?

徐冰:我認為一個藝術家的方向是沒法轉變的,因為我總說藝術是宿命的。

從《析世鑑》一直到《鳳凰》,中間我做了很多很多的作品,但是現在回頭看,我發現我能夠做的就是跟著這個時代走。 比如說時代是進入了現代,我就成了現代藝術家;現代進入了當代,我就成了當代藝術家;時代把我們甩到國外,我就成為了國際藝術家——我的機會是:正好趕上國際上多元文化或者對身份的探討時興起來,所以像很多中國藝術家在那個期間有了大量的展覽,大量的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你必須要跟這個時代的問題發生關係。

現在我回到國內,中國大陸在今天的世界上,其實是一個最具有實驗性的地區,最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各種各樣文化一種重生不定的狀況,也最有可能出現一種新的文化方式。 所以,在這兒的藝術家就應該成為最實驗性的藝術家,和最有可能提出一種新的文化方式或者是藝術方式的藝術家。

《析世鑑》的出現,實際也是和中國當時的社會語境發生關係的,它和當時中國大陸的文化熱有直接關係。 1977年我從插隊的農村回到中央美術學院上學。 中國剛剛開放的時期,大學生、當時的年輕思想界都非常活躍,所有人對文化都是一種飢渴的狀況,所以我參加所有的講演、講座、聚會、文化討論,讀各種各樣的書。 但是就像一個飢餓的人,一有機會就吃得太多結果覺得很不舒服。 那時候覺得,過去自己還有一點東西,最後反倒沒有了。 文化的東西像一個遊戲機似的,你上去了就下不來,最後其實又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反倒把原來的一些東西給搞亂了。 於是特別想做一本自己的書,來表達自己對文化,對書籍的一種感覺。 《天書》是這麼來的。

現在看來,《天書》是一種非常中國的方式,中國的態度,而且是具有堅定性的。 因為對西方當代藝術並不了解,所以你做東西不是左顧右盼的,什麼都不知道,無知者無畏。 它的力量也正來自這種堅定。 但它和西方上個世紀末那個階段,關於文本、結構、誤讀這套理論和哲學界最關心的命題其實特別有關係,所以在西方受到特別多的關注、討論。 他們覺得這個中國藝術家用他特殊的方式在參與我們正在關心的問題。

記者:你之前的很多作品都跟文字有關係,但《鳳凰》是直接從社會性話題入手,給人的感覺是從書齋走向現實這麼個過程,可以這樣推測嗎?

徐冰:可以這樣說。 過去從知識或者書本元素裡轉換成藝術,實際是因為對藝術的理解並不成熟。 我發現中國人對當代藝術的想像力是很強的,在早期,因為不了解當代藝術,因為我們只知道當代藝術可以是無邊際的或者是極有想像力的,而且是可以做得非常奇特的,所以在這個旗幟下,可以把自己想像得更加無邊無際。 而且在文化上你覺得當代藝術是深刻的,你必須要讓它有文化感等等,但事實上這些都不是藝術深度的來源。

最後我才明白藝術的深度實際來自藝術家用你尋找到的藝術語彙,處理你與自己身處的現實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這種處理技術的高下體現出藝術的高下,而絕對不是在風格流派之間來比較。 不能夠把古元風格和安迪·沃霍爾風格做比較而談論他們的高下;你只能談論古元是怎樣用他的藝術來面對他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而安迪·沃霍爾是怎樣用他的藝術來面對美國商業時代的。 他們兩個有各自的技術和方法。

當然,說我的作品越來越具有社會性或者是人民性的內容,確實是有。 實際我在紐約後期的一些作品,後來我才發現它們和社會之間有一種過去沒有的,更近的關係。 比如說“9·11”之後的《何處惹塵埃》,實際上它非常關注當時人類面對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之間關係的一種反思:為什麼這麼一個大樓在頃刻之間可以化為平地?到底什麼東西是更有力量的?為什麼美國和伊拉克打?到底什麼東西是這種殘殺的原動力?其實很多東西是值得反思的。

記者:你覺得在中國的當代藝術裡,藝術家用藝術語彙來處理自身與現實社會的關係,這種處理技術現狀怎麼樣?

徐冰:我覺得缺失很多,這也確實不能怪中國藝術家,整個世界幾百年以來都是被西方大的思維框架所統領的,現代藝術也是西方話語之下的一種結果。 我們感覺中國現在的當代藝術繁榮了,要我說其實是種表面的繁榮。 中國當代藝術真正在語言上有貢獻的藝術家非常之少。 但為什麼中國藝術家又獲得這麼多的國際關注?他們看中國的當代藝術很有意思,是因為這些藝術中反映出大量中國的現實信息,但是要清楚這不是藝術。 很多藝術家覺得自己重要,獲得很多國際關注,並且在商業上很成功,但事實上別人對你的關注並不是由於你在藝術語言上對人類的當代藝術有所貢獻,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和現實較勁的能力

記者:當代藝術與社會現實的關係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

徐冰:藝術必須要對社會產生作用,這就有一個問題,怎麼產生作用。 是跟著社會跑,比如說奧運會開始了,我的創作就跟奧運會有關係,世博會開始了,我的創作就跟世博會有關係?我覺得這是一種無張力的關係。 你必須有一種和社會現實較勁的能力,是50%與51%的關係。

當然話說回來,藝術家的本事是必須要對這個時代有種超出一般人的認識,而又懂得轉換成過去沒有的,一種全新的藝術語彙來表達的能力。 所以藝術語言的貢獻是重要的,就像作家,有些人只會講故事,但是有些人建立一種文體,把故事講得更好,又給別人提示了一種方法。 最終還是在文體上有所建樹的作家,是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的。

記者:你現在也是一個教育者,在你的工作當中,你會怎樣影響現在的學生?他們接受教育的環境已經非常不一樣了。

徐冰:但是真正的高質量教育,核心的部分其實是一樣的。 藝術和生活,和社會之間的關係規律也是沒有變的。 對於藝術教育來說,最本質的是讓學生懂得藝術的道理是什麼。

很多藝術學院的學生畢業了也不知道自己是乾什麼的。 你怎麼跟社會發生關係?社會為什麼要讓你成為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藝術家?你能夠給社會什麼東西?並不是你想成為藝術家,社會就應該讓你成為藝術家。 你必須和所有的人一樣,要提供社會需要的東西,才能把你的住房換回來,把你的食物換回來,把你的工作室換回來。

有時候我想,美術館去找錢請我做展覽,或者是收藏家買我的作品,他們買的是什麼呢?《鳳凰》是一堆破爛做出來的,你說他買的是一堆破爛嗎?他買的是《鳳凰》的這種工藝感和優美感嗎?其實都不是。 而收藏的是:中國藝術家開始探索怎樣在這個時代,使用真正有價值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的元素,創造出不同於西方話語方式的藝術。 這種提示是有價值的。 事實上,收藏者收藏的是這種“提示”。 比如說我過去的作品,《天書》也好,什麼也好,其實都是一堆物品,從物質上說它什麼都不是。 但它多少有一些價值,這價值也可能是通過這樣一件作品或者語言方式,傳達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思維方式,或者是看事情的角度——這個是有價值的,別人收藏就是這個東西,我就可以用這個東西和社會進行交換。 因為這種提示對社會的進步是有作用的。

記者:你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工作當然很重要,但你作為一個教育者的工作恐怕更加重要。

徐冰:這個事情又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比如說很多人就覺得徐冰回來了,是不是可以帶來一些現代的東西,帶來一些新的藝術方法。 事實上,我回來以後,其實一直在提醒自己:我離開中國的這一段,我遺漏了什麼東西,這是我最需要反省的。 20年以前我離開中國,那時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可以說是兩個國家。 你回來其實面對著一個嶄新的國家,它的文化方式,它的工作方式,它的運轉方式,是什麼在讓中國往前走,這些都是你完全不了解的。 你得有當年去紐約,企圖參與到那個文化語境之中所付出的摸爬滾打、自我改造的努力,你才有可能在這樣一個新的文化語境裡做一些事情。 我在美術學院擔任這些職務,其實是讓我更實際地進入和懂得這個國家。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2010年各大拍賣行拍賣策略回眸

2010-08-11 12:26:14 來源:藝超網
http://news.99ys.com/20100811/article--100811--46156_1.shtml

新資金的不斷入場,2009年秋拍“億元時代”的喧囂,為2010年春拍做足了鋪墊,而內地各大拍賣公司又是如何順勢而為,拿出各自切分市場蛋糕的最大化方案的呢?


“很多你想像不到的地區,都有新買家出現在了拍賣會上,如荷蘭前財長以及蘇伊士生產私人飛機的老闆等,他們都來到中國競買中國藝術品。就保利春拍現場看,新買家的數量占了三成。”保利拍賣公司執行董事趙旭的介紹給2010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春季大拍提供了一個觀察的角度。

新資金的不斷入場,2009年秋拍“億元時代”的喧囂,為2010年春拍做足了鋪墊,而內地各大拍賣公司又是如何順勢而為,拿出各自切分市場蛋糕的最大化方案的呢?

保利搶鏡

直到6月下旬,已在月初就結束拍賣的中國保利拍賣公司仍然在舉辦新聞發佈會。這家在2010年春拍中大出風頭的公司,至少成功地成為了眼球的焦點。伴隨5周年慶典,“中國保利春拍總成交額33億元,黃庭堅作品《砥柱銘》以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這樣的消息內容被現代傳媒手段迅速傳向全球各個角落。

周年慶典,錦上添花,實在可喜可賀,而保利如此搶鏡的表現也引發了業內的一些猜測。

首先,有人認為保利在春拍中依然實行了“規模化”手段,33億成交額令保利已經現出了恐怖的“拍賣巨頭”面目。

對此,保利公司執行董事趙旭當眾予以否認。

趙旭說,保利從未進行“規模化”的拍賣,一直以來走的都是“精品路線”,寧缺毋濫是公司的原則,很多數字都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比如說,保利2010年春拍上拍4000餘件拍品,與2009年秋拍相比,這個數字其實並沒有增長。而這4000件拍品中,古籍就有800件,紅酒有400件,這些“小而碎”的拍品數量可達2000件,2000件拍品賣了不到一個億。相反,夜場拍品僅50件,卻拍出了13個億的價格。單品來講,出現了3件億元以上拍品,而千萬元以上的拍品近50件。這足以說明保利精品路線的貫徹。

然而,對於趙旭的說法,顯然也有不同的理解。因為,保利數字僅僅是跟自己以前相比較而已,其4000多件的上牌量,與瀚海的2500件、匡時的1000多件以及華辰1000件、榮寶的500件相比較,規模如何,不言自明。

而另一個聲音猜測同樣不可避免,那就是33億元的成交額是否可以讓保利在中國拍賣行業取得領跑位置。

對此,趙旭的說法是,保利一直處於國內藝術品拍賣的領跑地位,只是這一位置並不是由成交額決定的,而是由走精品領跑的理念和實踐決定的:“我們希望保利的拍賣會是一個中國頂端藝術品和文物的集會。我們不是螞蟻雄兵,我們走的是精品路線,以質取勝,而不是以量取勝。精品多、宣傳力度加大,是33億成績取得的重要原因。”

嘉德怎麼了

對於保利公司的種種猜測、議論,實際上背後也包含著另外的潛臺詞,那就是在保利風光所掩映下的,正是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的旗幟——中國嘉德。

21.28億成交額,應該說,本次春拍中,中國嘉德拍賣公司的成績是相當令人滿意的。而且,參觀嘉德春拍預展的藏家也都普遍反映,2010年嘉德春拍預展的“好東西”非常多,各種門類彙集,可謂琳琅滿目,令人驚歎。

分析認為,隨著“億元時代”的到來,市場行情被普遍看好,更多的人相信此時把東西拿出來可以拍出高價,這為拍賣公司的徵集工作帶來了有利影響。鑒於嘉德的影響力與信譽度,在嘉德出現彙集效應屬於意料之中。

嘉德本次春拍的上拍拍品數量達到7000餘件,這令很多業內人士咋舌。與2009年秋拍的6000件上拍量相比,嘉德實現了一個不小的增長。

然而,嘉德的問題似乎恰恰出在這裏。7000餘件數量,21.28億成交額,與保利4000餘件,33億成交額相比,嘉德的“規模化”似乎在效率上有所欠缺。更多的好東西並沒有帶來更輝煌的成交額。這到底又是什麼問題?春拍之後,嘉德也因此受到種種議論。

對此,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想到了兩個字——“失效”。

“嘉德的策略是失效的,不是說東西越多越能體現嘉德的實力,相反,這樣做會影響它的形象。”劉尚勇說,“可以想像,你上拍的東西越多,流拍也就越多,而且,由於東西太多,有些東西可能來不及研究,影響了最終成交。有些東西可能只適合上小拍,這些東西上了大拍,就會影響到拍賣會的品質。”

“我們甚至可以去嘉德拍賣會上去撿漏了。”持有類似看法的不只是劉尚勇,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能夠在嘉德撿漏說明什麼?說明嘉德在數量上過於注重,很多東西沒有深入挖掘出其價值,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推介。”

為東西太多而糾結,嘉德的問題看起來有點類似幸福的煩惱,實際上,這一問題並不簡單,其背後包含著中國拍賣行業的旗幟究竟如何選擇定位。

“嘉德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形象。”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嘉德在中國拍賣行業一直有著很好的形象,順著這條路發展,中國嘉德的方向應該是成為蘇富比那樣的公司,這是一個在國內備受尊重和信賴的最具專業水準的公司形象。樹立這樣的形象,嘉德顯然不應選擇2010年的春拍策略。”

翰海:繁榮中選擇理性

相較於嘉德、保利的狂飆突進,10億元以上成交額的拍賣公司給人的感覺,是平穩和踏實。這其中的主要代表,包括北京翰海與北京匡時。

根據對2009年及此前市場分析,翰海認為“2010年有望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全面展開的一年”。率先開拍的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突破歷史的總成交額,也印證了翰海的判斷。

為此,“應對市場行情”成為翰海2010年春拍策劃的關鍵字。翰海由此總結出了“五大市場熱點”,即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當代工藝品、油畫雕塑和古董珍玩。在春拍策劃時,徵集工作與這些熱點進行了對接。翰海的19個專場、2500件拍品,目的就是“覆蓋當下收藏與投資的熱點及成長性品類”,其中包括8個書畫專場,2個佛像專場,1個國石專場和2個油畫雕塑專場。

翰海春拍還有一個很特殊,也很受業界矚目的專場:“文翰咸集——紀念秦公先生逝世十周年專場拍賣會”。秦公是中國文博界與拍賣界公認的重要人士,應多家拍賣公司和藏家的倡議,舉行的紀念秦公先生專場拍賣會,得到了業界的鼎力支持。拍賣當日,北京市文物局領導出席,北京拍賣界的首腦悉數到場。由秦公生前好友與業內人士提供的59件拍品,在歷時2個多小時的競拍中,獲得1.8億元的成交額。翰海公司在拍前即公開表示,此場拍賣的傭金收益將給予捐贈,用於有關文物及拍賣的學術性研究、展覽和出版。

此外,中國扇畫、法書楹聯、古籍善本等專場,在翰海春拍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古籍善本專場所貢獻的1100萬成交額,就得益於翰海所謂“成長性品類”策略,也是他們在熱點之外著重發展、並期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優勢專案的選擇。翰海本次春拍獲得了13億元的成交總額。從拍場中實際表現可以看出,踴躍的競買不失理性,各板塊成交均體現出市場繁榮與參與者的信心,收藏與投資已逐步回到歷史線索與藝術品價值層面。

匡時的口味

按照匡時拍賣公司總經理董國強的分析,2010年春拍,匡時總成交額10.08億元,比估價超出了2.5億元。超出的部分主要是來自於高價位的拍品,如估價1000萬元的拍品,最後成交價達到4000至5000萬元。

“其實說到底,這是一個信心的問題。”董國強說,“藝術品市場上並不缺少買家,也不缺少錢,看的就是心態和信心。當信心建立起來,大家就都願意掏錢來買,那麼高價、高成交額出現就再正常不過。”

在董國強看來,書畫、瓷雜是整個藝術品市場,特別是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根本,也是一個拍賣公司想要存活、發展所必須把握住、不能夠放棄的。他們是這個市場永遠的熱點。其他的東西,無論是從成交額,還是市場需求等方面來說,都還需要慢慢培養。

2010年匡時春拍,沒有因為看好市場形勢而放大拍品數量,而把重點放在了“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作品專場”、“萬元清初‘四王吳惲’作品專場”和“清代宮廷藝術品專場”3個專場上。

3個專場牢牢體現了匡時的口味,同時也毫無疑問體現了當今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口味所在。從結果看,3個專場分別獲得了1.25億元、1.78億元和1.71億元。近5億的成交額,大約佔據了整個匡時春拍總成交額的四成以上。

董國強說:“任何行業都有10%的企業佔據79%以上利潤的情況。國內拍賣行業,基本近似這一格局。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同時也比較小的圈子。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的重要性,專業人士認可比得到大眾認可更為重要。我們並不一定是最大的,但希望藏家認為我們是最好的。大拍賣公司肯定會擠壓小拍賣公司的生存空間,這時候就要尋找差異性優勢,像‘田忌賽馬’一樣。像本次春拍,匡時沒有過億的拍品,但是高價位拍品的數量並不遜色。”

長風:嘉德之外有空間

處於“億元俱樂部”的拍賣公司,像長風、華辰、榮寶等公司,在2010年春拍中採取了壓縮規模、提升服務等策略,由此形成了另外一道風景。

由於嘉德在春拍中的表現,北京長風拍賣公司副總經理張藝濤曾一度感覺忐忑:“嘉德那麼大的投放量,幾乎讓人感覺到一種飽和的氣息,我甚至開始擔心這個市場的接盤能力。坦白說,有高價的東西給我們,我們也不敢收。我們怕拍不出好價格讓顧客失望。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也收不到高價的拍品,藏家更願意把好東西送給大公司,同時我們在跟大公司競價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優勢。”

在2010年之前,北京長風拍賣公司每年都要舉行4場大拍,2場在北京,2場在香港2010年,長風取消了在香港的拍賣,並將2場拍賣的1100多件拍品壓縮到了900件,集中在北京拍賣。

長風有長風的考慮,除了揚長避短之外,“每次拍賣都能增加10個客人”是他們簡單有效的應對措施。本次春拍,長風900件拍品中,有600件是書畫——書畫本就是他們的主項,而同時,他們首次嘗試推出了“靜悟堂藏紫砂專場”和“貴水茅臺”專場,這兩項拓展同時得到了100%的成交率。最終,長風以3.57億元的成交額收槌。

華辰:不拼規模,拼專業

北京華辰拍賣公司也在2010年春拍壓縮了拍品數量。華辰拍賣公司總經理甘學軍分析認為:“‘億元時代’出現後,肯定會有大量的東西湧向大拍賣公司,這使得我們在數量上的劣勢更加突出。如果拼規模,我們可能會被淘汰得更快,所以,2010年春拍我們比2009年秋拍數量上少了20%。這是主觀的選擇,也是客觀現實所迫。”

於是,壓縮數量,走規範化和專業化之路,成為華辰春拍的在整體策略。這樣的策略,使得公司更進一步強調拍品和服務的品質,也會更加強調認真對待每一件拍品,挖掘每一件拍品的價值。

“每一件藝術品的核心價值就是它的收藏和研究的價值,立足於此,就不會失去自己的空間。”甘學軍說,“億元級的東西可能到不了我們這裏,但百萬元級的東西會在我們這裏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推介。2010年春拍,我們的成交額是2009年秋拍的3倍,這固然跟市場火熱有關,但也是我們走規範化、專業化道路的結果。”

榮寶:讓藏家很舒服

北京榮寶拍賣公司與華辰的選擇極為類似。

2010年春拍,榮寶從2500件拍品中僅選擇了500件上拍。這500件拍品中90%以上都是書畫,榮寶的優勢項目體現無疑。而最終榮寶的4個書畫專場分別以86%、89%、95%和100%的高成交率落槌,總成交額近2億元。

“我們要跟買家一起進步。現在的拍賣市場遠未成熟,處於低水準競爭階段,規模化競爭就是其一。相反,買家卻在進步。如果我們不能趕上他們的進步,只能被拋棄。看准買家的需求,提供最好的服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說,“由於拍賣的籌拍週期比較短,最多幾個月,有些公司動輒幾千件拍品,這就很容易就會出現錯誤,也是對市場不負責的態度。這次我們總共就推出500件拍品,每一件都下大力度去挖掘,做到最好的推介。同時,500件拍品一天時間拍完,買家不用費心去翻厚重的圖錄,不必坐在場內漫長地等待,一天的時間裏,輕輕鬆松、舒舒服服地買走想買的東西。”

德美藝嘉藝術基金成立首發產品彰顯前瞻思考

2010-07-03 10:08:13來源:99藝術網點擊
http://news.99ys.com/20100703/article--100703--44632_1.shtml


隨著張大千的《愛痕湖》破億元成交成為今年春季拍賣市場中的最大亮點,中國藝術品投資已經悄然進入公眾視野。 繼股票、傳統基金、房產之後,藝術品投資基金成為又一新興理財方式。 隨著投資需求的逐步擴大,能否通過成熟的投資機制、專業化的團隊和更具潛力的基金產品讓投資人和藝術家都能持續獲益成為衡量這一新興投資品類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考量標準。

7月3日,秉承“科學地投資藝術,藝術地享受生活”理念的藝術品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德美藝嘉在歌華藝術交易中心正式發布。 其極具前瞻思考的投資理念和首發基金產品及專業化的團隊組合為上述命題找到了註解。 德美藝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台北,紐約皆設有辦公室,即時了解藝術品市場的動態和方便服務公司客戶。

據介紹,旨在打造全球最專業最具實力的藝術品基金的德美藝嘉從創立之初就站在專業化高度進行公司的戰略部署。 其投資模式打破以往依靠個人經驗進行藝術品選型和後期運作的方式,以“梅摩藝術品指數”為依託的投資模式成為與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其豪華團隊的集體亮相也為其專業化的戰略部署進行了有力的背書。 據悉,德美藝嘉邀請梅摩藝術品指數共同出版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博士梅建平教授作為該基金品牌的投資委員會主席;具有12年證券從業經歷、曾任中投證券投資銀行部執行總經理董藝女士擔任公司CEO;有著12年藝術策展及投資經驗、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系楊心一博士和上海數量經濟學會副會長姜國麟先生也分別擔任該公司的COO和CTO。 在業內首次設置的投資決策委員會和風險控制委員會更是雲集了一批像著名藝術家,收藏家崔如琢先生、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教授這樣的國內一流的藝術品領域專家。

“藝術品投資基金在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如何通過科學化的操作模式讓藝術家和投資人獲得雙贏是藝術品基金能否長遠發展並形成規模的重要命題。” 德美藝嘉投資委員會主席、梅摩藝術品指數共同出版人梅建平教授指出,通過可量化的標準科學地評估看到藝術品及藝術家的真實價值是藝術品投資的基礎,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投資人和藝術家站在一個健康的產業鏈上持續受益。

國際化平台輸出中國藝術品價值

據介紹,該基金首發的德美興業世博藝術基金正是通過量化標準前瞻性的看到中國主流藝術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潛在價值。 據介紹,該產品是德美藝嘉聯合興業銀行、北京歌華文化創意產業基金聯合打造的以2010年上海世博主題館參展作品為主要收藏對象的藝術品基金,是唯一一款經過世博官方批准認可的當代藝術展,該基金的投資標的是國內頂級的國畫和油畫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通過國內外渠道向全球發行,其發行規模預計達到2-3個億。

“中國主流藝術品的價值被世界給低估了,這其中有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認識滯後的問題,也有微觀上市場運作的原因”梅建平教授指出,如果中國經濟能夠成功轉型,並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的話,那麼在二十年內中國的藝術家也應該有人可以達到像最近畢加索在紐約的拍賣,不是過億人民幣而是過億美金。 在梅建平教授看來,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蘊藏著巨大的升值空間,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高速發展和專業藝術品投資機構的專業化運作,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將具有非常大的投資價值,這也是德美興業世博藝術基金能夠為投資人帶來巨大投資收益的基礎。

除了投資利益的考慮之外,讓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也成該基金的一個重要使命。 “讓更多的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讓中國藝術品價值得到更大範圍的認可是中國藝術品投資基金未來能夠良性循環的基礎,因為只有藝術家的作品得到認可才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才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被大眾投資,才會有持續健康的產業鏈” 德美藝嘉CEO董藝認為藝術品投資基金是金融產品,但同時也需要人文關懷,因為相對於傳統金融產品,藝術品基金的人文因素更多。

差異化作品選型保障投資人利益

如果說德美興業世博藝術基金是以前瞻性投資眼光讓中國藝術品在世界舞台上獲取更多的投資價值的話,那麼,該基金另一產品——德美皇家絲織品基金則是為投資人提供了一個分享中國古代文明精華的藝術投資機會。

在個體投資人關注書畫、瓷器等常規藝術品時,德美藝嘉首次在中國以基金的形式發布了德美皇家絲織品基金,該基金收錄了明清朝時期龍袍及皇家絲織品,看似另類的投資選擇卻得到業內人士的一致看好。 故宮宮廷部織繡組副研究員房宏俊指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也讓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的絲織品成為最具投資潛力的藝術品之一。龍袍作為中國古代皇家權位的象徵,其織做原料本身就價格不菲,製作工藝更是極其複雜,尤其是龍袍上緙絲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古代服飾製作工藝的最高境界,加之當時民間製作和收藏都受到限制,留存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從投資價值的角度來看具有很高的升值空間。”

“我們通過長期定向跟踪的方式關注那些真實價值高於目前市場價格的作品作為投資對象,以此來保證獲得更大的投資回報並降低投資風險,這是我們對藝術品選擇的重要標準之一,德美皇家絲織品基金就是秉承了這樣的原則,由於明清時期龍袍這樣的藝術品還沒有被更多投資人關注,市場價格嚴重低估,但從製作工藝、稀缺性等角度來看,其真實價值要遠遠高於現在的市場價格”德美藝嘉CEO董藝這樣解釋了其“另類”及開拓的投資策略。

藝術當代性與中堅代-新生代的文化使命

2010-07-19 15:20:50來源:雕塑中國作者:島子
http://critical.99ys.com/20100719/article--100719--45357_1.shtml

神聖本體的願景即超驗異象,這異象啟示於藝術的永恆性,博愛而尖銳、聖潔而謙卑,高貴而悲憫,“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當種種意識形態終結了,種種藝術風格譜系難以為繼之後,這永恆性乃是我們熱愛藝術的根本緣由。
引言

  自1980年代新潮美術運動破除革命現實主義一統藩籬以來,藝術世界群雄四起、泥沙俱下,藝術思潮八面來風、書劍飄零,至20世紀末塵埃落地,多元格局逐步形成。 隨之而來,當代藝術走向“後歷史”時期,藝術的本體論定義如同天童舍利,五色無定,隨人見性。 始於革命現實主義的疏離,繼之於啟蒙現代性的解構,中國當代藝術始終肩負美學批判和社會批判的雙重使命,在解構/建構的辯證運作中發展出視覺表達思想的新方法。 觀念的更迭,技術的轉換,以及它所表徵的民主意識、多元價值觀和自由創造精神,體現了當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普世價值。

  解構是藝術當代性的一面哲學旗幟,幾乎插遍了所有視覺領域,但解構不是破壞,而是精神生命的生成、自由精神的彰顯。 解構的要義在於:這一“生成”更側重於“生”,而不是傾向於“成”。 只要有思想的不斷持續的生成,也就必然有哲學、美學意義上精神的“分裂”。 其實,無論哲學還是藝術,其旨歸都在領悟不可言說的東西,藝術的精神性,只是在不可言說的深處,將世界吸收入精神自身,並給世界投射另外一種光照。 就此而言,哲學和美學兩者是沒有精神距離的。 最完美的神秘時刻當是與神性結合在一起,那是真正無可言喻的靜謐時刻,人們能夠擺脫進步論的革命神話,也就擺脫現代性的霸道,回歸天賦的自由。

  回顧可鑑,無論藝術當代性的義諦如何復雜、如何充滿能指的不確定性,其一貫寓於萬殊,無非精神之蛻變,心理之存徵。 當新的範式登堂入室,忝列正典,潛在的自由價值在危機求變邏輯中依然持續抗爭、增長,進入21世紀的10年,當代藝術的靈魂經受社會轉型之後、在悲劇性地經受犬儒主義、文化消費主義以及民族主義虛幻主體之後,帶著新的責任和痛苦,面對自身的自由和創造的可能性,歷史機遇和挑戰向中堅代藝術家敞開。 這裡的中堅代是指出生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後期的優秀中青年藝術家,他/她們在觀念和形式的藝術史改造中承擔者承前啟後的角色,但這並不表明中堅代已經置身於當代藝術價值和意義的中心,而是說,只有當他/她們已經認識到面前的種種危機和重重迷障,並在當下行動中自覺把靈魂的無限能力投射在被天命賦予的真理性的未來時,則必然有自己廣闊的天地和不可限量的未來,當中堅代由此奠定藝術史和他/她們的個體命運之基礎時,時代也將見證其天才的精神道路。 精神或許沒有實體,精神的未來卻指向個體的生命、經驗和命運。

  藝術當代性敞開了一個在直覺中可理解的世界,即便是人們已經認識的世界及其真理,因此而成為中堅代不斷探求的精神價值領域並生成其精神經驗,中堅代所體現的藝術當代性有其普遍性與特殊性,此二者構成自身特徵,當然也存在進路的誤區和精神的盲點,作為一種非憑空虛擬、亦非縝密周全的藝術文獻,筆者作為主編有必要作出批評性的解釋或導讀——

  一、 跨媒介的美學邏輯

  藝術形式是我們觀察社會的契機。 藝術形式的單純審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衰竭了,但藝術的本體終究無法逾越其精神經驗的實在性。 跨媒介創作顯示出藝術當代性的全球特徵,但其僅有的美學意義就在於,以先鋒藝術的精神介入美學的新問題、新建構和新使命。 藝術的審美功能必須超越傳統的藝術問題,涵蓋日常生活、感知態度、傳媒文化,以及審美和反審美經驗的矛盾,才會克服那種“非歷史”的語言技巧和媒介決定論,也才有可能超越傳統與現代非此即彼的模式來被理解,同時也在實踐上重構了藝術的審美價值。

  在此前提下,中國藝術家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實驗媒介跨越,畫種界限的沖淡起始於美術學院建起了綜合材料實驗室,後來又新設多媒體工作室,在本土的這一領域的先驅是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 到1990年代,架上創作與動畫、電子媒介結合、轉向裝置的串聯等等,藝術門類的界線逐步被打破、被跨越。 原因是藝術的觀念性、當代性需要相應的載體。 對當代藝術家來說,哪一種載體更適應表達其想法、理念和情感,就可以去自由選擇。 僅僅將其限定於為畫種的語言風格來闡釋,只是在某一個審美層次有效。 隨著技術、媒介、材料的新的發現和整合,藝術家的手法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綜合。 跨媒體創作實質是一種文化游牧主義而非形式實驗或工具理性主宰的實用主義。

  中堅代的創作不再局限於單一邏輯的視覺形式,語言文字、音樂戲劇、大眾傳媒、數碼影像、聲光電化,只要能傳達特定意義的信息,就無所不用其極。 繪畫超越平面限制,雕塑融入風景和建築,展出場地也不局限在畫廊和博物館,所謂視覺藝術已經與其他門類藝術難分難解。 因此,中堅代藝術家的實驗表明,日常生活、大眾文化如同瓦格納的歌劇、老子的《道德經》,都具有異質性的錯綜複雜、撲朔迷離,其單調乏味與晦澀難懂並行,生存與真理、理性有關,更與幻想、慾望有涉,都有效指涉符號之外的生存語境。 同樣,藝術歷史研究和批評若想解釋這種以變為生的複雜性,單靠一兩項專業技能,顯然不傅應用。 故而視覺文化研究作為新的方法論應運而生。

  二、傳統文化的當代性轉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富於爭議的概念。 傳統文化似乎是個農婦的筐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 那麼,究竟什麼是傳統文化呢?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之後,儒學在此後一千多年裡成為官學,成為主流的價值體系,儒家當然是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 晚清改革家譚嗣同認為,中國是“百代皆行秦政”,所謂“儒表法裡”,講求嚴刑苛政和帝王權術的法家思想是中國政治的主宰,所以傳統文化少不了法家。 當代學者陳鼓應提出道家是傳統文化的主流,魯迅斷言,“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家是柔弱者的政治無意識,老百姓以道家思想為指導來生活,自唐代興起的文人畫確立了莊禪合流的意象筆墨範式,至今依然影響水墨藝術的本體。 而在中國民間還有一種影響巨大的宗教,那就是中土化了的佛教。 中國的佛教剝離了原始佛教中“怒目金剛”、“捨身飼虎”的精神,既為上層階級提供一種精巧的心靈按摩,也為下層階級提供一種來世轉運的夢想。 除了儒、法、道、釋之外,近代以來進入中國的西學,西方的啟蒙主義與理性主義以及後來的社會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也成為近代傳統之一部分;而與之對峙另一脈絡——基督教信仰及其價值系統,尤其是1807年馬禮遜入華兩百年來在中國紮根、發芽、成長、壯大的新教精神,從道統到學統,從作為國父的基督徒孫中山到掌門清華大學的基督徒梅貽琦,明顯構成了中國近代文化思想傳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傳統是鮮活的、動態的、多元的,而不是僵化的、凝固的、同質的;傳統文化並不是要被全盤打倒和否定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其中存有可實現現代轉化的、符合普世價值的部分。 人類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屬於前現代,沒有任何意識形態的消解能使之枯竭,在文化更新和轉化的過程中,中堅代藝術家並不不反對傳統,而是保留、質疑現代性,回收、利用前現代,以更新自我,面對未來。 在時間和環境改變後,前現代魅力可矯正現代性貧乏,而自反的不合時宜的現代性正是現代性合法化的必要條件。

  三、 公共性與個體自由意志

  “公民社會”古典的定義,是自由表達和公共討論的領地。 沒有公共性,自由就是假的自由。 信仰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必然要和公共性接軌,進行價值討論,政治表徵等。 英國作家喬治﹒ 奧威爾在《我為什麼要寫作》中提到四個寫作的理由,第一是得到自我存在感,第二是出於美學上的表現,第三是衝動,第四是出於政治的目的。 這些理由具有普遍意義,它既意味著一種當代藝術的發生論的前提,也多少在中堅代實踐公共性藝術有所表徵。 藝術的公共性並不必然就是非個人化,儘管在現代藝術史上,除了19世紀浪漫主義到20世紀中期表現主義比較盛行,“個人表現”不是創作的主要目標,當代藝術強調美學和社會兩重批判功能,使藝術走出象牙塔,貼近大眾生活,藝術家以天下公義為己任,關心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不以特立獨行的另類人物為時髦,它或左或右,既分道揚鑣,又相互影響,然而藝術的公共性要求前衛藝術家保持自由射手的榮譽,公共性的本質就是隱性、守舊和反作用,因此公共性的遠景與政治和商業合法化的投機目標有云泥之別,後者只有“公公性”的工具性閹割,妄圖改造歷史路線卻被歷史決定論改造成威權主義的附庸。

  然而,當代藝術的個人自由意志表現合法性源於當代性的母體——現代性的精神經驗,其淵源來自新教改革、啟蒙運動以來的自由主義,張揚主體性,強調個體精神圖式的開新。 藝術作品所開顯的,首先是一種個體的精神經驗,其次它包涵不合時宜的保守和反對革命。 而對於以個體精神生命的心理世界為表達對象的藝術家而言,其個體的精神經驗轉化彌足珍貴。 具有崇高精神生活之人的精神經驗本身是實在的,本身是精神和神聖的顯現與發現。 精神、精神生命和經驗乃至超驗意識即顯現於發現。 精神經驗表明,即使對於公共性主題的敘事,也必須基於藝術家的個體精神生命和精神經驗乃至超驗意識,守護語言,拯救人性,拒絕關於歷史的或持續或間斷的線性發展的實證主義概念。 當代藝術悖謬的邏輯達成的問題是,它一再被所謂“更前衛”的進步主義響鞭驅趕到庸俗社會學的高速公路上,跟隨公共汽車後面奔跑,因此成為85新潮美術運動以來的進步主義的一幅漫畫。

> 新聞 > 學術觀點 > 藝術當代性與中堅代-新生代的文化使命2收藏本頁
國內國際要聞99訪談活動機構人物專題市場視頻圖片排行榜
藝術當代性與中堅代-新生代的文化使命2
2010-07-19 15:20:50來源:雕塑中國作者:島子點擊:360次  我要說兩句 字號T|T
複製鏈接 | 加入收藏 | [只看新聞圖片]
神聖本體的願景即超驗異象,這異象啟示於藝術的永恆性,博愛而尖銳、聖潔而謙卑,高貴而悲憫,“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當種種意識形態終結了,種種藝術風格譜系難以為繼之後,這永恆性乃是我們熱愛藝術的根本緣由。

  四、 多元主義願景與民族主義幻象

  “多元”是當代藝術的核心觀念,雖然全球化歷史進程出現主流藝術趨勢,但卻不再用統一的標準判斷優劣,比如承認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藝術的價值,女性藝術、少數族裔藝術,非發達國家藝術受到重視等等。 但這種建構的想像帶有與生俱來的問題,現實性的矛盾衝突在於,當代藝術在使用民族主義身份認同的策略上,前門祛除了歷史決定論、文化專制主義的巨靈,卻從後門認領了另一個堂皇的宏大敘事,自縛於一條柔軟的思想鎖鏈。

  從政治哲學上看,民族主義有其深刻的時代困境。 近代科學、社會運動和革命敘事鼓勵藝術家對民族、國家的信心,相信民族可以給人帶來福音,從而民族與道德價值合二而一。 而以民族為標榜的國家就有了一個想像性的既合乎天理,又合乎人性的價值。 在國家合法性危機和全球化過程為特點的後現代時期,民族主義的國家和民族概念受到了質疑:為了支撐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民族主義製造關於民族的神話,在功能上顯示出化妝的宗教式的意識形態。 當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轉化組織行為和有目的的政治行為時,不可避免地與其他意識形態一樣,就帶有十足的權力性質,其必然為某一種強權或霸權包括為國家權力服務。 民族主義訴諸現實的權力,無論這種是國家權力或是某種社會力量,其權力的性質必然會遠離人權性質。

 因此,根本問題凸顯為:以民族為基礎的國家及其製度,是否可以保障人的自由和社會及其文化藝術的發展。 問題並非不言而喻,民族主義一旦進入政治操作、與資本主義合謀,就會被當成社會整合和文化藝術整合的工具。 當今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已經包含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即通過產銷機構兜售並同化社會文明所許諾的自由。 民族一旦分解為社會集團、階級、階層、個體,就不存在民族主義名義下自然的利益和諧。 當民族主義成為製度,通過現代技術,就可以有效操控人的思想和身體,控制人的慾望和行為。 所以,民族主義不僅不能保障個人和藝術當代性的自由發展,更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靈藥。 其社會粘合力儘管有效卻短暫,其情結熾熱卻具有難以克服的虛幻性質。 歷史提出的警示是,價值取向決定了民族主義的命運,只有當人類文明的普遍價值諸如理性、和平、民主、自由、人權、法製成為民族主義的核心價值,民族與民族作為不同共同體之間的競爭,才可以促進發展,這也是藝術當代性的題中應有之義。 多元標準是文化流變中的期待視野,當我們研究歷史時,我們只能考察的往往是過去的一個有限方面,更何況一種文化的門類歷史-藝術史,因此我們還必須堅持對歷史本體的反复闡釋、試錯闡釋,重視闡釋的多樣性。

  五、藝術當代性的精神信仰建構

  今天中國社會精神信仰的普遍貧困,無非是近一百年曆史的一枚畸形倒掛的惡果。 正是這個古老、沉重、曾經輝煌而現在正艱難、痛苦、痙攣轉型的文化——一個堪稱史詩性的、幾乎具有人類學意義的深刻過程。 它的獨特和囚徒困境一樣,在於沒有任何路標(任何現成的理論),從執政黨到民間思想者,完全得憑自己一步步摸索出道路。 作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家,血管裡必須充溢湧流這個濃度的血液。 沒有貧乏的現實,只有貧乏的精神信仰及其藝術,而要拒絕貧乏,首先要拒絕歷史決定論的貧乏,追求真的深度。 用不著去窺探“中國的”當代人心,藝術家自己就該在精神信仰中更新生命,承接造物主安放的一顆當代人心。 對自己的追問,應當能夠通向人性的徹底、共同的困境直至神性的啟示。

  當代性要成為藝術價值判斷的標準,其前提是形式之新,其目標是真實性之深,真實性的隱奧空間在於真理的澄明,緣此之故當代性與先知傳統、聖徒使命的關係既秘響旁通、又垂直啟悟。 藝術的當代性必須層層“趟進”地下。 向下,走到黃土下,讓那兒的泥沙、暗河、岩漿,構成我們呼吸的縱深。 它們的沉重賦予當代性份量,更賦予當代性能量。 向上,和神性聯結,神性不是宗教對現實的征伐,不是吃教者、假行僧的自命清高,神性賜予個體生命以活力和精神信仰的內驅力。 藝術本體訴諸神性,意味著體驗物自體的光輝,體驗“太初有言”的天地直到你閉上嘴,一切方法論不再企圖告訴藝術該怎樣,而藝術藉由神性開始對我們說話,直到以啟悟的、分裂的實踐解構“中國模式”或“中國性”。 轉型中國的精神信仰和基本價值的重構已然迫在眉睫,沒有精神信仰和基本價值的重構,國人對民主憲政的追求永遠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一個人的路走到了盡頭,一個國家的路走到了盡頭,才是跟隨上帝的路的開啟,如聖經所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70-80後一代人,並沒有文革時代的痛徹體驗,對“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意識形態缺乏狂熱,看上去似乎免疫於各路意識形態話語,但是卻在1990年代不經意地成為1980年代啟蒙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遺少”,自由主義、理想主義、人文精神等等,成為最初的思想資源。 但是正當他們沿著啟蒙大道一路高歌猛進時,那些“思想前輩”們卻各自東西,在自由主義、新左派這樣的堂皇路標下,儒家社會主義、國家主義、中國模式的狂妄自義等各種意識形態此起彼伏,目不暇接,啟蒙的形象幾近一地雞毛,對於這一文化代群而言,到底堅守什麼、批判什麼,反而構成了一個令人困惑的挑戰:是與曾經的“前輩”各自隨流而動,見機而作,還是在意識形態危機下重新尋回自己的判斷與主體性,構成了其精神負擔,構成了這一代年輕藝術家兩種極端的可能性,一方面他們可以根據利益來選擇與資源控制者的關係,一方面他們也可以在已經開放出的部分社會空間裡向如此體制進行挑戰。

  70-80後一代人在兩個方向的極端可能性,或許暗示出在未來的“盛世”(鳳凰祥瑞、煙花絢爛、紅燈普照、擊缶漫舞)情境下,“反抗”與“合作”將成為一代人的政治選擇,但“反抗”與“合作”並不構成問題的全部。 回想捷克當年的七七憲章運動,表面上是一場政治反抗運動,但同時也是一場“生存意義之戰”,無論是劇作家哈維爾還是現象學學者帕托契克,他們的政治反抗背後,都蘊含著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追問:何謂真實?其哲學根源又為何物?哈維爾沒有皈依過基督教,但卻說:“我從小就感覺到有一種高於我的存在,那是意義和最高道德權威的所在。而且,在'世界'的事件後面,有一種更深刻的秩序和意義。”這種“準宗教式”的思想境界,當年也曾鼓舞過不少85-89後前衛藝術家,但是何謂“更深刻的秩序和意義”,他們卻並沒有過多探詢。 相反在捷克的現象學運動中,帕托契克卻是將現象學與政治反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極權之所以要反對,是因為它是一套對權力意志、權力野心的迷戀,它壓抑對“真實”的探求,而且還會僭取“真理”的面目,妄自尊大為最高價值。 反抗極權體制,不僅需要恢復常識,而且還需要有一種超越性的精神信仰的追求:對於哈維爾來說,這種追求是“良知”,對於帕托契克而言,就是對虛無的反抗。

  相比起來,中國藝術界的虛假前衛思想已經連談論救贖、恪守倫理責任的能力和見識都不具備,更無力克服虛無主義、反省現代性的原罪。 20多年歲月匆匆過去,迎來的卻是“盛世”的國家威權主義的“巨靈”。 “巨靈”與虛無主義並軌而行,一方面認為大眾和藝術家必須以“巨靈”為價值與意義的依托,一方面又奮力投向更虛無而無良、更粗鄙且荒謬的匱缺新教倫理的資本主義文化邏輯。 “當代藝術合法性”的非法性正在於其哲學上的極高明而道聖潔(而非中庸)的匱缺,在於其社會學上的倫理責任的匱缺,要么迴避政治,要么視政治為“謀略”的“政治詩學”,前者以“去政治化”和專業化作為逃避政治的藉口,最後直落犬儒之窠臼;後者熱衷於權謀和權術,因此而曲解後結構主義的知識-權力論,由於曲學阿世,必然就熱衷於如何誘導當代藝術的前衛精神淪落為“識時務”與時俱進的食利者,所謂推動當代藝術合法化以“改變腐朽的意識形態”,其實質在於玩弄政治概念,向原罪低眉折腰,為原罪權勢的蔓延而不擇手段地擴張,正是原罪映照出現實的罪孽,解釋了我們生存的現實和一切,正如叔本華所言:“我們是有罪的無辜者,不是被宣判了死刑,而是被判了生存。”當代藝術問題叢生,方法論似乎成為唯一的鑰匙,但思想史和藝術史從來沒有和本體論分理而立論的方法論。 當代藝術還沒有真正地面對“生存意義”問題。 儘管20年間歷盡“語言論轉型”、“社會學-身體政治轉型”。 人文主義的戰略方案是:即使沒有天堂,但必須反抗每一個地獄。 然而每一個地獄都在人的驕傲心理,自由意誌已經寄生在庶物崇拜計劃中,外化為啟蒙理性和泛神論非理性主義共同的妄自尊大。

  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在痛定思痛之後,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超過半世紀以前,我年紀還小的時候,已聽過許多老人家解釋俄羅斯遭遇大災難的原因:'人們忘記神,所以會這樣。'從此以後,我花了差不多整整五十年時間研究我們的革命歷史,在這過程中,我讀了許多書,收集了許多人的見證,而且自己著書八冊,就是為了整理動亂後破碎的世界。但在今天,若是要我精簡地說出是什麼主要原因造成那場災難性的革命,吞噬了六千萬同胞的生命,我認為沒有什麼比重複這句話更為準確:'人們忘記了神,所以會這樣。'”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歷史,也可如是觀之。 黃花崗起義前夕,革命志士林覺民給對妻子寫信說:“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於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於今日之中國。”在這封的絕筆中,他決心“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然而,百年之後,中國社會的巨靈強權程度變本加厲,林覺民之理想仍然遙遙無期。 辛亥革命的親歷者、歷史學家李劍農在其《中國近百年政治史》感嘆說:“假使後來的革命黨員,大家都守著這種高尚純潔的精神,替國民謀幸福,民國當早抵於安康福樂的境地了,何至尚有今日的擾攘?” 為什麼自由的理想迅速蛻變成了權力的慾望和野心?看看當下坊間以浮躁的急就章草就的所謂“新中國的藝術史”、或更誇張的“20世紀藝術史”,又有多少作品對創世的恩典有過謙卑的讚美、對歷史的命運有過智者的真摯歌哭、對人的生存意義有過嚴肅的巡弋,它們憑何而傳世?又憑何使得這種歷史的粗鄙書寫“合法化”?

  在中國,由經濟問題連結的藝術資本化的背後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的背後乃是信仰及價值問題。 在全球範圍內橫向而言,在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上縱向而言,當今中國最缺乏宗教信仰,四分之三的民眾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惟有以“活著”為旨歸的實用理性;以道家的縱慾主義和佛家的犬儒主義濫觴為根基的本土化的審美現代性。 沒有宗教信仰,也就沒有核心價值,為了個人利益、集團利益以及“當代藝術合法化”可以放棄所有的原則。 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後歷史”形成了一套奇特的意識形態:最壞的資本主義(對民眾財富和自然資源的赤裸裸的掠奪)、最壞的社會主義(“巨靈”壟斷所有重要的行業)和最壞的傳統文化(儒家的忠君思想、法家的權謀術、道家的縱慾主義和佛家的犬儒主義)扭結在一起,空前絕後,無從定義。 “以人為本”的幌子如同毛時代的“為人民服務”一樣,達不成民主的實現、人權的保障、文化、藝術的根本自由,而只是一種煞有介事的粉飾。

  與“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相對應的“以神為本”的觀念,是近代民主思想和文化價值論的源頭活水,法國思想家尼摩在《什麼是西方?》澄清:“民主誕生於一片確信人類有犯錯誤的可能、有渴望更好未來以及獨自承擔這一未來的權利和構成人類生活最後遠景的政治權力不具合法性等學說的文化土壤之上。”尼摩認為,民主自由的來臨,需要長期積累而成的文化知識、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包括以下這些內容:人的價值(“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則只有在“一個人”,意味著一個人不能縮減為其他任何人的自我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法律的價值(在沒有預先存在法治國家的觀念、對“法律途徑的偏愛”以及實行司法形式主義等各種在羅馬法和天主教會法的影響下,在歐洲得到傳播的各種思想的地方就沒有立憲主義),最後是確信人類理性基本上具有難免犯錯的特性。 由此可見,“以人為本”,表面上高舉人權,實際上踐踏人權,摒棄了人權的源頭;而“以神為本”,表面上輕視人權,實際上尊重人權,因為人權來自於神權,沒有人類普遍道德基礎的民主自由制度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建立在“為人民幣服務”及其以權力的野心和慾望為本的基礎上的集權社會如同建立在流沙上一樣,而建立在“以神為本”的基礎上的社會如同建立在磐石上一樣。

  我們看到超級荒謬的景觀是,在西方藝術界獲得超級名利的中國藝術家,竟然都是上述文化邏輯的袞袞實踐家。 一個以學術-藝術為業的人,只要具備知識的誠實和道德的誠實,他就不可能罔視“巨靈”的道統和法統和在通往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已經病入膏肓,正在“可持續地”向人們展示自己最灰暗的一面;而面對這樣一張“巨靈”的猙獰的面孔,那些獲得超額名利的藝術家,怎能在權貴資本主義舞台上長袖善舞,擊缶狂歌而心安理得?這種超額名利的自義說到底無非是對藝術倫理責任的淫亂。 此一性質的淫亂比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更進一步的當代論調據說是“藝術即宗教”,但這種“藝術教”不幸和中世紀的教會霸權一樣,全部建立在無辜者為原罪抵償的教條上,從踏入藝術蒙學之門到藝術江湖的“聚義”都要繳納身份的贖金,背叛和納降生動演繹著中西流氓文化史的後三國神話。 拜物教沒有靈魂,拜物教的“聖經”就是靈魂的產業化。 在場者可見,沒有精神信仰的藝術,一旦形成一種全球化的體制化模式,其願景沒有迦南福地,必然要一再經受天崩地裂的恐懼,一再弒父尋找新的寨主。

  結語
  神聖本體的願景即超驗異象,這異象啟示於藝術的永恆性,博愛而尖銳、聖潔而謙卑,高貴而悲憫,“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當種種意識形態終結了,種種藝術風格譜系難以為繼之後,這永恆性乃是我們熱愛藝術的根本緣由。
  (本文為湖南美術出版社“未來指向叢書”而作)

超民族主義:中國當代藝術新思潮少數文化精英的“超前”追求

2009-11-25 09:46:42來源:《批評家》第5輯作者:王端廷
http://critical.99ys.com/20091125/article--091125--32896_1.shtml


超民族主義藝術意味著在藝術家個人與世界之間再也沒有中介群體,意味著個人的獨立和相互之間的平等,它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鼓勵個人創造力的充分發揮,同時標榜人類文化價值的一體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中國當代藝術也處在日新月異的嬗變之中。 在經歷了以思想啟蒙、觀念更新為旨意的“'85新潮”美術運動,尤其是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之後,中國當代藝術家迅速擺脫了對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表面形式的模仿,一步一步走到了與西方藝術家平起平坐,獨立創造的新階段。 在藝術語言不斷完善、藝術風格日益豐富的同時,中國當代藝術在精神內涵的表達上也在不斷向新的深度和高度邁進。 透過紛繁詭譎、林林總總的藝術創作現象,中國當代藝術在價值取向上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傾向,這就是雖不十分張揚但卻極為強勁的“超民族主義”思潮。

一、中國當代藝術中超民族主義思潮的形成

“超民族主義”就是英文的Transnationalism,這個英文單詞也可以譯為“跨民族主義”,它的同義詞是“世界主義”和“國際主義”。 “超民族主義”不是“反民族主義”,它與“民族主義”不在同一個概念層面,“超民族主義”是對“民族主義”的跨越和超脫。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而言,超民族主義不是一種風格流派,也不是一種政治或社會學上的烏托邦幻想,而是一種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崇高的價值取向,甚至將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嶄新階段。 然而,儘管具有超民族主義價值取向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日益增多,帶有超民族主義精神內涵的藝術作品也已不勝枚舉,但尚沒有藝術家聲稱自己是超民族主義者,也沒有人明確地提出超民族主義的文化主張。 超民族主義思潮最早是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一系列運動的潛流,繼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而逐漸顯現、日益壯大的,作為一種藝術觀念,超民族主義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意識,並在相當一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家中成為了一種自覺的價值觀。 確切地說,超民族主義是一種已經存在多年、尚未給予理論梳理的藝術創作現象。

應該說,超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必然性和新的文化基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就被植入到了中國文化的體內,但是,對於一個閉關自守達數千年的中國農耕社會,民族主義意識根深而蒂固。 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民族主義和政治上的愛國主義在中國人的意識裡始終水乳難分地糾纏在一起,在很多時候,文化上的民族保守主義就等於政治上的愛國主義,因此,在西風東漸的近現代歷史上,中國文化界時常出現魯迅所說的“搬動一把椅子也要流血”的政治事件。 在文化上,我們長期將中國和西方對立起來,但我們又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文化的弱勢地位導致了中華民族生存的危機,為了救國強國,中國人又不得不學習、吸收和引進西方強勢文化,應該說,我們對西方文化的借鑒和接受是一種被動、被迫的選擇。

在一種極為矛盾的心理狀態下,中國人在吸收西方文化時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折衷對策和實用主義方針,什麼“師夷之長技以製夷”、“中體西用”、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西融合”以及“反對全盤西化”等,都成為中國人抵抗西方文化時且退且守的文化策略。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在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時最大限度地保持中國文化的純粹性,尤其要千方百計地維護中國文化的靈魂和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 在藝術領域,雖然我們早在近百年前就引進了西方油畫,但油畫的“民族化”始終是中國油畫家試圖解決的首要課題。 因此,直到改革開放之前,超民族主義對中國人而言一直是一個未曾觸及的文化命題。

1978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將中國人的生命課題從階級鬥爭轉向經濟建設,並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不僅帶來了振興中華的物質基礎,而且引發了文化上的深刻革命。 在藝術界,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湧入激發了轟轟烈烈的“'85新潮”美術運動,這場運動不僅給了中國傳統藝術以顛覆性的衝擊(李小山在1985年發表的《當代中國畫之我見》一文中斷言“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日的時候”),更是對更為切身的本土化了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的反動。 儘管“'85新潮”美術運動的意義更多地體現在對既有藝術規範的動搖,而非建立新的藝術秩序,並且從表面上看,它的社會學意義大於藝術本身的創造價值,但在觀念層面,它將藝術的“民族化”和“泛政治化”作為反對的兩個主要方向,這就為後來的超民族主義藝術的成長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85新潮”美術是一場學習和追隨西方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的運動,其動機在於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用西方的良藥醫治中國文化自身的疾病。 它採用的仍然是“五四”運動時就已提倡過的“拿來主義”策略,兩手伸向國外,眼睛盯著國內,其目的在於縮小中西文化的差距,彌平中西文化的鴻溝。

“後'89”美術擺脫了對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語言的表面模仿,而具有了自我表達意識,但以“玩世現實主義”為代表的“後'89”美術仍然反映的是中國人特定時期所特有的精神狀態,方力鈞和岳敏君繪畫作品中那一張張雷同、冷漠而又麻木的笑臉與其說是憤世嫉俗、玩世不恭,不如說是自我放逐、自甘沉淪,這樣的形象帶有極為鮮明的民族特徵,它無疑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生命狀態的寫照。

1989年東西德的統一、前蘇聯的解體和東西方冷戰的結束,開啟了世界政治歷史新篇章。 緊隨著意識形態對立的解除,全球貿易協定出台,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的嶄新時代。 對於中國來說,2001年12月10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不僅意味著中國經濟自此成為世界經濟有機體的組成部分,而且極大動搖了潛藏於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的觀念意識。 正是從那時開始,中國人從切身的生活中體會到自己與世界息息相關;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目光投向了全世界和全人類。

我們看到,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為超民族主義思想觀念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一如英國工業革命初期曾出現過工人搗毀機器的反抗行為,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來臨之初,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民眾也產生過抵觸情緒。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關於“後殖民主義”、“民族文化身份”的討論反映出一些人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同質化”的焦慮和抗拒。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浪潮作為一種反作用力,導致了“國學”的複興。 然而,這種種對“全球化”的抵抗不僅軟弱無力而且徒勞無功,中國最高領導層相當快地取得共識:“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來解決,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 由經濟全球化引發的世界文明式樣或格局的重構問題對全球個文化圈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這使中國人第一次獲得了與世界各國人民平等參與、共同探索人類生存發展道路的機會和權利。

從實行改革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人的社會身份也發生著變化,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中,中國當代藝術在極短的二十餘年內實現了兩次巨大飛躍。 從此,中國藝術家與世界各國藝術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那些以超凡的智慧和獨特的創造表達了人類心聲和普遍關切的中國藝術家迅速走上了當代國際藝術的舞台;西方人撰寫的“當代藝術史”已不再用“西方”或“東方”這類限定詞做地域性的劃分,同時書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中國藝術家的名字。

二、超民族主義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表現

超民族主義文化意識在“'85新潮美術”中即已萌芽。 雖然“'85新潮”美術在形式語言上普遍顯得稚嫩粗糙甚至帶有模仿抄襲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痕跡,但這不妨礙一代年輕藝術家們用稚拙的藝術語言表達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表現各種各樣的生命主題。 在“'85新潮”美術形形色色的創作中有兩類作品蘊含著超民族主義意味:一類是呼喚中國人的靈魂、表現生命終極關懷的作品(表現靈與肉的關係),另一類是探尋包括人的心理世界在內的自然和宇宙奧秘的作品(表現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這兩類作品所具有的一個共同傾向是超越了當時的中國主流藝術所普遍具有的政治實用性和功利性特徵與社會學價值,與當代人類的普遍關懷相契合。 前者以丁方的《悲劇的力量系列》和王廣義的《後古典系列》那些借用耶穌和其他《聖經》人物形象來表達悲劇意識和宗教情懷的油畫作品為代表。 那時丁方就說過這樣的話:“貝多芬、巴赫、亨德爾那些偉大而神聖的音樂是唯一能使我忘卻一切的,尤其《神曲》中那種令人心碎的宗教情感,於今天這個精神普遍衰微的時代是再缺乏不過了,我有時覺得我是負罪的,我是頂著這個民族深重的罪孽去祈求民族靈魂得到拯救。”後者則以為數眾多的抽象(尤其是幾何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繪畫為代表,舒群的《絕對原則係列》、曹曉東的《事情就這樣成了系列》和王魯炎等“新刻度小組”藝術家的作品均屬此列。

如果說超民族主義文化意識在“'85新潮”美術家的頭腦中還不夠自覺,那麼在20世紀80年代後走出國門、留學或旅居歐美的中國藝術家那裡,超民族主義意識則變成了一種普遍而主動的追求。

陳丹青是帶著因《西藏組畫》一展成名的榮耀於1982年前往美國的,但一下飛機他就發現,儘管中國人和美國人每天看到的是同一個太陽,但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兩國人民的生活都有天壤之別。 他畫中的藏民或許只會讓美國人聯想到美洲土地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這些來自遙遠而古老、奇異而陌生世界的藝術形像不可能令他們產生深切的認同感。 陳丹青沒有因美國人“有眼不識泰山”而憤世嫉俗,當他領悟了他的背景與美國文化之間的落差何在時,他意識到應該改變的不是美國而是他自己,這之後,他告別了曾經為他帶來巨大成功的人道主義現實主義風格,而進入了創作上的後現代主義藝術階段。 陳丹青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並置系列》將當代人物場景與西方古典名畫以三聯畫的形式拼合在一起,看似波瀾不驚,而隱在畫面樸素的寫實語言之下的,卻是陳丹青藝術觀念的自我顛覆與文化身份的自覺轉換的漫長心路。 2007年2月10日在一同出席於中國美術館召開的“適應與革新:美國藝術三百年研討會”時,陳丹青的發言令我至今記憶猶新:“在紐約居住的18年間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藝術家,現在當我回到中國發現自己是一位'美國藝術家'。”從這句話中可以解讀出陳丹青對自己在兩個文化之間遊走而漸漸超越區域文化立場的自覺和自省,這也令我們得以直觀一個超民族主義者是如何生成。

谷文達是“'85新潮”美術運動中最活躍的人物之一,當他1987年到達美國時,他的藝術是一個由尼采哲學和禪宗思想、弗洛伊德潛意識學說和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記憶、中國山水畫和書法、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等各種元素組成的複雜混合體。 雖然他破壞漢字的造型、消解漢字的意義和他將觀眾帶入其創作過程的展覽方式都符合西方後現代主義及其解構主義美學原則,但對於美國觀眾而言,參觀這樣的藝術展覽所獲得的最多也只是一次東方神秘主義文化的獵奇體驗。 真正使谷文達贏得國際聲譽的是他1993年開始創作的《聯合國人發裝置系列》作品,他收集各民族各人種各顏色的頭髮,用這些頭髮在25個國家就地創作形態各異的裝置作品。 正如意大利當代藝術評論家莫妮卡•薩爾特所說:“從象徵和隱喻的角度,人發顯示個人主觀的一面,同時,關於人的地位和作用,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在互相關聯的歷史的、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的、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種族的、民族主義的、現代革新的、傳統保守的等等方面,人發中也包含著可讀的信息。”《聯合國人發裝置系列》作品標誌著谷文達的藝術實現了從民族主義向超民族主義的飛躍。

徐冰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由自創漢字組成的巨型捲軸和書籍裝置作品《天書》雖然也被後來的西方藝術評論家視為對解構主義美學的應和,卻始終沒有逃脫中國民族文化的針對性,那些不可解讀的文字被西方觀眾看成是對中國傳統、制度和歷史的批評。 自1990年移居美國後,徐冰的藝術便一步一步走向了超民族主義的廣闊天地。 1999年,徐冰創作《新英文書法》,將英文字詞以中文偏旁部首的造字方式重新組合,成為特殊的英文方塊字,這件帶有試圖打破中西文化隔閡意味的作品,使徐冰獲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和50萬美元的獎金。 2004年,徐冰以“9•11”遭恐怖襲擊而坍塌的紐約世貿大廈廢墟的塵埃所作的《塵埃》獲得英國威爾士阿爾特斯•蒙蒂(Artes Mundi)國際當代藝術大獎,評委會主席奧奎稱讚徐冰“是一位能超越文化的界限,將東西方文化相互轉換,用視覺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和現實問題的藝術家”。 2007年,徐冰利用世界各國公共場所通用的示意符號圖案創作出一系列題為《地書》的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說:“《天書》誰也看不懂,而《地書》則是各個民族、各個語種的民眾甚至文盲也能明白的。事實上,這兩種書有共同之處,不管你講什麼語言,也不管你是否受過教育,它們平等地對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天書》表達了我對現存文字的遺憾,而《地書》則表達了我一直在尋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從《天書》到《地書》,徐冰的藝術實現了從民族主義向超民族主義的昇華。 《聖經》中“巴別塔”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語言、文字和文化的差異源於上帝的意志,因此,在我眼裡,徐冰的《地書》不啻是對一開始就困擾人類的“巴別塔魔咒”的破解。 事實上,全球化就是對上帝意志的背叛。

張洹是一位行為藝術家,他的創作媒介是人體(他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在1998年前往美國之前他就創作過《為無名山增高一米》、《12平方米》(他將自己的身體塗滿魚內臟和蜂蜜,坐在北京東村一個臭氣熏天、蒼蠅飛舞的公共廁所裡一個小時,讓蒼蠅爬滿全身)和《為魚塘增高水位》等行為藝術名作。 旅居美國後,他先後創作了《我的美國》、《我的澳大利亞》和《臥冰》等享譽國際的行為藝術作品。 不管是出國前還是出國後,張洹的所有行為藝術作品都與意識形態無涉,也無關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文脈;這些赤裸的身體既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種族;人與環境的關係亦即人的生存處境是這些作品所要表達的共同主題。 正是由於對人類普遍命運的關注使得張洹的行為藝術受到了各國民眾的認可。

蔡國強往往被看成是靠販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而成功的中國藝術家,的確,焰火是蔡國強最重要的藝術媒介,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證明他已將焰火玩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他的《草船借箭》和《收租院》也只有諳熟中國文化歷史的人才能品出個中意味。 但是,長期在海外生活、飽受國際文化熏染的蔡國強也越來越自覺地將藝術表現的主題擴展到整個人類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 他的《不合時宜:舞台之一》取材於層出不窮的自殺式人體炸彈事件,他用9輛不同位置、不同姿態的汽車來表現一輛汽車從行進、爆炸到翻滾、解體的全過程,暗喻生命毀滅的悲劇。 《撞牆》則用99匹狼沖向一堵玻璃牆而紛紛倒斃的大型裝置作為東西方冷戰終結的寓言。 2006年4月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的“透明紀念碑”蔡國強個人藝術展中,他展出了一件名為《走開,這裡沒有什麼好看的》裝置作品,這是兩條仿真的鱷魚,張著大口,看似非常兇猛,但它們的身上卻如刺猬般密密麻麻地插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刀,這些小刀是從機場安檢處收繳來的違禁物品。 蔡國強說:“我想表現的其實是最強的東西有時候也是最脆弱的。我們這個世界所擁有的原子彈威力足以把地球毀滅許多次,但我們害怕卻是旅客懷裡的小刀。這是很幽默的事。”而美國評論家阿瑟•丹托則從中看到了超民族主義情懷,2006年6月他在《美的濫用》中文版序言中寫道:“最近,我看到了蔡國強製作的非常寫實的鱷魚。他把機場沒收的尖銳工具粘到作品上。它們都是都市化很強的作品,它們意味著藝術家到處走來走出的世界,它們是沒有國界的作品。當它成為藝術,我們就都是這同一個世界的一部分。”

除了上述出國前已經成名的旅美藝術家,那些改革開放後負笈留學於歐美的年輕學子更是在西方文化氛圍的熏陶及其西方藝術語言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養成了超民族主義的文化意識和藝術觀念。 近年來這些長期在海外學習和生活的華人藝術家紛紛回到祖國舉辦展覽,雖然他們千人千面,其藝術往往帶有留學所在國的藝術特色,但這些“海歸”藝術家都帶有一種共同的傾向,這就是他們的藝術很少標榜中國文化立場,在他們的作品中多見個人心靈的表現,而很少刻意運用中國元素。 不同於此前幾代油畫家將實現油畫的“民族化”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重要使命,新一代“海歸”藝術家的繪畫具有鮮明的“去民族化”特徵。 這一特徵不僅體現在作品的題材與主題上——它們並不限定描繪中國的人像、風物和現實生活,更體現在繪畫的語言和技巧上——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看不到經過“感性主義”思維方式過濾的中國本土油畫慣有的“意象性”特徵。 不管是具象繪畫還是抽像作品,這些“海歸”藝術家的作品具有純正地道的西方油畫品質。

王健1986年赴美留學,接受了7年系統而嚴格的美國學院藝術教育,獲得藝術碩士學位(MFA)。 在他的導師、美國西部“灣區具像畫派”畫家曼紐爾•納利(Manuel Neri)和溫尼•提伯(Wayne Thiebaud)等人的指導下,自工科大學教師轉行的王健憑其智慧和藝術天賦掌握了純正的油畫語言,成為美國西部“灣區具像畫派”第三代畫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 “灣區具像畫派”興起於20世紀40至60年代,由加利福尼亞美術學校的一群年輕教師創立,作為對當時風頭正勁的紐約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該畫派強調繪畫“回到現實和自然”,致力於恢復被抽象表現主義者的激情打碎並拋棄了的形象。 它藉鑑抽象表現主義的技法,卻把這種技法用於現實題材的描繪,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寫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相結合的產物。 直接對景寫生,色彩明亮厚重,注重大塊面的處理,是“灣區具像畫派”作品的基本特徵。 在王健的油畫作品中,不管是風景還是靜物,不管是人體還是肖像,所有的形像都化作了濃稠的色彩、奔放的筆觸和有力的塑造。 可以說,在藝術上王健不僅學到了地道的西方語言,而且掌握了美國西部的方言,他也因此獲得了美國藝術界、美國藝術市場和美國觀眾的承認,而且成功地融入了美國社會。

1987年赴奧地利留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的劉秀鳴,受她的導師、“維也納幻想現實主義”畫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力克•布勞爾(Arik Brauer)的影響,其繪畫被深深地打上了“維也納幻想現實主義”的烙印。 鮮豔的色彩、夢幻的風景和澎湃的激情,使得她的繪畫既具有克里姆特式的裝飾趣味,又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精神內涵。 在她的幻想風景中,我們完全感受不到中國傳統山水畫所追求的那種天人合一的意境。

楊凱1987年進入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皮埃爾•卡隆(Pierre Caron)教授油畫工作室,4年的學習和20多年旅居巴黎的經歷使楊凱的作品淡化了源自中國西北故鄉的粗獷豪放的風格烙印而表現出法蘭西文化細膩優雅的品格,。 巴黎風景幾乎是他在法國20多年繪畫創作的惟一題材,與這些巴黎風景畫相匹配的是一種“新野獸主義”風格。

先後留學於聖彼得堡和紐約的武明中在畫布上虛擬出一種裝著紅葡萄酒的透明玻璃人像,他將所有的人物,不管是不知名的普通人,還是各國元首、娛樂明星、商業巨賈、社會名流或大眾偶像,都畫成了玻璃製品。 這樣的透明玻璃人像是對人性的探尋和質疑,它隱喻了生命的脆弱,並且這種脆弱具有普遍性,不分民族和種族,無論男女老幼,脆弱是當今世界所有生命的共同特徵。 武明中將畫中人物都詮釋成玻璃人,還有更深層的涵義,這就是,人是簡單的也是同質的,不僅人與人的物質構造沒有區別,每個人的需要和慾望也都是相同的。 可以說,武明中的玻璃人像是對全球化工業文明時代脆弱化、物質化和同質化的人類生命的一種精確寫照。 通過對當代世界普遍人性的探尋,武明中到達了超民族主義的思想高度。 早在2004年,武明中就說過這樣的話:“我認為,中國藝術家不必彰顯自己的民族身份或民族符號,應該凸現個性化色彩,個人體內流動著民族的血液,不必加以強調,藝術家應該具有國際的胸懷和個人的視角。”

旅居美國多年的何建成把探究生命和宇宙的起源作為自己表現的主題,他的繪畫以超現實的風格描繪的石頭和宇宙景象,其視點超越了人間社會,超越了感覺世界的局限,為世人呈現出宇宙初開、乾坤誕生的幻想圖景。

當然,具有超民族主義文化意識的藝術家並不僅僅限於“海歸派”(甚至我們看到,並不是所有“海歸”藝術家都具有超民族主義文化意識,從西方歸來的文化人中亦不乏激烈排斥西方文明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許多在改革開放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成長、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走向成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都具有超民族主義文化視野。 雖然沒有海外留學與生活的經驗,並未妨礙那些思想深刻、感覺敏銳的藝術家透過中國混雜而又急變的現實生活準確把握世界文明的發展脈搏。


鐘飆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走上中國當代畫壇的年輕畫家,他的繪畫是對全球化時代多元並存的後現代文化景觀極為準確和生動的呈現。 在鐘飆的畫中,古今沒有距離,中外沒有阻隔,歷史與現實沒有差別,記憶與幻想沒有分野。 他將電視和影像視覺經驗運用於繪畫創作,通過虛實的對比、色彩的反差、空間的分割和多個透視角度的同時運用,將各種隨機或偶然出現的古今中外人物形象並置在同一畫面中,不僅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也突破了文化的屏障,使有限的平面空間承載了巨大的信息容量,獲得了強烈的視覺張力。

作為近幾年迅速成名的年輕雕塑家,陳文令既是消費社會熱烈的擁抱者,又是消費文化冷靜的批判者。 他的雕塑通過擬人化的豬和狗將消費時代動物性慾望極度膨脹的人類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物慾膨脹、靈魂墮落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精神疾患,更是整個當代人類社會的普遍症狀,因此陳文令對人性的批判也具有超民族的普適性意義。

在超民族主義藝術創作陣營中,通過對藝術語言的極限性追索來傳達包括人的心理和生理在內的宇宙宏觀和微觀世界之奧秘的抽象藝術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同沒有“中國的數學”、“中國的物理學”和“中國的化學”一樣,嚴格的、字面意義上的抽象藝術(Abstract Art)也是某種具有普適性的、自洽的視覺語言符號系統,其目標是在具像或者說現象之下提煉出事物的本質,於是其作品的“抽象性”的實現必將以提純語言,直至排除掉事物的所謂社會性和民族性這類屬於現象範疇的屬性為前提。 在中國當代畫壇,傑出的抽像畫家既有像譚平、陳若冰、馬樹青和孟祿丁這樣的留學旅居歐美的“海歸派”,也有像丁乙、徐紅明和周洋明這樣的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他們從西方現代藝術的歷史知識、中國工業文明時代的現實生活經驗和自我精神的內在感知中體會到抽象藝術的精髓,創作出既具有超民族主義的理性內涵又帶有個性化風格特徵的抽象繪畫作品。

順便一提的是,高名潞把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用一個“意”字來概括,稱之為“意派”。 對此我不能苟同。 我認為,抽象藝術的精髓是“理”而不是“意”。 所謂“意派”仍然是“寫意”的同義語,仍未超越老莊哲學中天人合一,心物不二的世界觀和感性思維層次,沒有走出中國傳統寫意繪畫對對象的經驗性的認知與表達。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仍舊停留在將“意”作為抽象藝術的追求目標的層面上,那麼,我們實際上還沒有摸到那個有異於我們傳統文化所能提供的精神體驗的、我們文化範疇之外那個文明所定義的“抽象藝術”的邊,也就是說,我們離那個抽象藝術的本原和實質還差十萬八千里,如果不去認真辨析這兩類“抽象藝術”迥異的精神內核,漠視和放任這一概念上的混淆的話,則等於是我們作為一代人放棄了讓我們的本土藝術不斷吸取新的元素以輝煌壯大的責任。 不可否認,中國確實有那麼一些藝術家仍然在用油彩來畫中國傳統的寫意畫,更有很多畫家想在水墨里面找出路,力圖通過寫意性的大潑墨來附會抽象繪畫,他們的創作的確可以用“意派”來概括,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類創作跟西方“抽象藝術”不啻南轅而北轍。 在我看來,所謂“意派抽象藝術”就是一種“偽抽象藝術”。

三、作為世界文化潮流的超民族主義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組成單位逐漸擴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一組成單位的大小是衡量人類社會進步或落後的首要標誌,而其不斷擴大或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動力來自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自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開始,人分男女,性別是人類的首要自然屬性也是人類的基本社會屬性。 亞當與夏娃結合併生下兒子塞特之後,人與人的關係變成了家庭成員,家庭是人類社會群體的基本單位。 在原始社會,每個人又都是氏族的一員。 進入奴隸社會,階級出現了,階級成為人的重要社會屬性。 隨著國家的建立,人類社會組成單位進一步擴大,國別屬性(相當於現代國家中公民的國籍)成為個人社會身份的重要標識。 由於國家基本上是建立在民族基礎上的,因此民族與國家具有同義性。 事實上,在西方,國家和民族原本就是一個概念(nation)。 除了民族或國家之外,根據膚色劃分的種族是人類最大的組成單位。

在性別、家庭、氏族、階級、民族(國家)和種族等社會組成單位中,民族或國家是與每個個體生命最為密切的利益共同體。 迄今為止,民族是人類生存的最堅強的依托,人類為生存和發展所進行的種種政治和經濟活動莫不以民族為單位,不管是人分九等還是自由平等博愛,都是在民族(國家)範圍之內實行的社會生活法則。 民族戰爭往往是比階級鬥爭更為殘酷的生存競爭和更為血腥的生命浩劫。 個人與民族的關係不僅是休戚相關,而且是生死與共。 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的興衰密切相關,在危機時刻,尤其是戰爭時期,為了民族的生存,古今中外歷史上湧現過很多“舍生取義”的民族英雄,而那些智慧超群、才能過人並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偉人總會受到全民族的擁戴。 由於生死相依的密切聯繫,一個民族(國家)的所有成員不僅有著趨同的社會行為,甚至會產生趨同的觀念意識,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一個民族的特有文化。 對民族的依賴,鑄就了每個個體的民族主義集體意識。

雖然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世界各民族的先哲都有“世界大同”或“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但在生產力水平遠遠難以滿足人的物質慾望、特別是各民族政治經濟發展不同步的情況下,這樣的理想只能稱之為“烏托邦”(Utopia,“烏有之鄉”)。 18世紀60年代肇始於英國,隨後在法、德、美等國開展的工業革命以及世界市場的日益擴大為人類實現“世界主義”理想提供了現實基礎。

歌德在1827年1月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 在與愛克曼的談話中歌德說道:“民族文學在現在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促使他早日來臨。”當時的他就意識到由於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在闊步前進,世界關係以及人的關係的前景將更為廣闊”。 他在《論文學藝術》一書中進一步闡明了他的普適價值觀:“人的普遍的東西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存在,但如若是以陌生的外表,在遠方的天空出現,這就表現不出本來的利益;每個民族最特殊的東西只會使人詫異,就像我們還不能用一個概念加以概括的,我們還沒有學會把握的一切別具特色的東西一樣,它顯得奇特,甚至常常令人反感。因此,必須從總體上看待民族的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看到和判斷出,是豐富還是貧乏,是狹窄還是寬廣,是根底深厚還是平庸膚淺。”

繼歌德之後,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更明確地宣告了“世界文學”產生和世界文明趨同化的歷史必然性:“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或消費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有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式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資產階級,通過對所有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通過極為便捷的交通工具,將所有的,即使是最不開化的國家拖入文明。便宜的貨物價格是它用以摧毀整個中國城牆,亦即用以迫使那些對外國事物懷有強烈和頑固的憎惡之情的野蠻人放棄抵抗的重砲。它迫使所有國家採用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如果違背就以滅絕作懲罰;它迫使它們將那個叫做文明的東西引入到它們的國家……一言以蔽之,它要按照它自己的形象創造一個世界。”

恰恰就在馬克思描繪出共產主義的美好藍圖之後,20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生命浩劫,而作為戰爭罪魁之一的“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 ,有人錯譯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Nazi)使民族主義變成了令人最恐懼的惡魔。 如今,儘管在德國和奧地利社會中仍存在“新納粹主義”勢力,但它會受到政府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堅決抵制。

有道是“文明總是誕生在血腥的產床上”,正是在兩次世界大戰硝煙散盡之後,歐洲交戰各國吸取戰爭造成的生命大規模毀滅的教訓,化干戈為玉帛,迅速走向了聯合。 從“歐洲共同體”(1957年建立)到“歐洲聯盟”(1993年誕生),歐洲完成了從經濟到政治的一體化進程。 歐洲步入了超民族、超國家的社會。 曾經兵戎相見、你死我活的不同國家的民眾如今親如兄弟、同舟共濟。 各國之間沒有邊防、沒有海關而能暢行無阻是我等外國旅居者在歐洲旅行時感到的切身便利。 對於歐洲人來說,歐盟不僅僅意味著國與國之間有形屏障的消除,更意味著各國民眾之間精神的交融和價值的認同。 當然,歐洲人之所以能夠較早萌生世界主義意識並最早結成跨國聯盟,是建立在相同的文化、語言根源、宗教信仰、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之上。

歐盟的建立為全世界樹立了超民族主義生活方式的榜樣,而真正使超民族主義價值觀念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的直接動因則來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全球經濟一體化。 除了相同商業產品的消費,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高度發展所帶來的便捷的人員往來和信息共享也為各國民眾的超民族主義文化意識的形成提供了現實條件。 正是由於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空前發達使得地球變成了小小的村落,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地球的狹小,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意識到地球的脆弱。 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良好的生活質量,也給人類的未來生存帶來了空前的威脅,諸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物種劇減和生態失衡等災難正是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而這些危機卻不是一個或少數國家所能孤立解決的,要想求得個體和民族的生存需要全人類的同心協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超民族主義是人類一種新的實用主義生存策略。
作為世界主義的締造者,又由於早就擁有了超民族、超國家的生活經驗,歐美各國在經濟全球化的生存環境中游刃有餘,而像中國這樣曾經長期保守的國家則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花費更多的學費才能掌握全球化條件下的生存本領。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藝術既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又表現出同質化的趨勢。 維也納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愛德貝爾特•柯普(Edelbert Köb)教授寫道:“放眼世界,經濟已經通過商品一體化過程達到了一種世界大同,藝術也在尋求世界大同,這將是必然的結果。帶有鮮明特徵的民族文化和藝術將被歸納到民俗學的範疇。” (1)

阿瑟•丹託在《美的濫用》中文版序言中寫道:“今天,無論怎樣與世界相隔離,藝術世界都是一個單一的巨大共同體。也許,這是因為意義的存在定義了藝術,而意義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語言。他們被體現在超越了在其他方面把我們分開的語言的對像中。”

在筆者最近翻譯的英國評論家朱利安•斯塔拉布拉斯所著《當代藝術》一書中,作者寫道:“(在當代藝術中)現代主義線性、單向、白人和男性原則徹底崩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多元、多向、彩虹般多色人種、由實踐和語言組成的碎片般的複雜景觀。”的確,此前由西方人撰寫的“現代藝術史”是一部主要由西方白人男性藝術家組成的歷史,因此我們在翻譯出版這類著作時往往會增加“西方”二字作定語,而在近些年西方藝術史論家撰寫的關於“當代藝術”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包括亞洲和非洲、黃種人和黑種人在內的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和各個種族的藝術家的創作。 在斯塔拉布拉斯的《當代藝術》一書中就闢有專門章節介紹中國和古巴的當代藝術狀況,出現在這本書中的中國人除了藝術家谷文達、徐冰、王廣義和王晉,還有批評家栗憲庭、高名潞和侯翰如。 該書作者還以他2002年在香港看到的“第九屆全國美展”部分作品展中王宏劍的描繪民工在月光下等待乘車回家的繪畫《陽關三疊》和鄭藝的描繪粗俗不堪、在陽光下微笑的農民肖像《凡心已熾》為例,指出了中國一些主流藝術作品不能進入當代國際藝壇的原因:“由於缺乏應有的西方參照對象(實際上在西方也有一些同類創作,但包括印象主義在內,都是較為陳舊的風格)和非功利的追求,它們全都帶有某種宣傳功能,這樣的作品與西方作品迥然不同,因而在全球化的藝術系統中難為人知。”我們看到,超民族性已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判斷標準之一,換一句話說,當代藝術無國界。

超民族主義藝術意味著在藝術家個人與世界之間再也沒有中介群體,意味著個人的獨立和相互之間的平等,它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鼓勵個人創造力的充分發揮,同時標榜人類文化價值的一體性。 超民族主義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文化潮流,雖然對於剛剛結束階級鬥爭,等級觀念、性別歧視現象仍有普遍存在的中國社會,超民族主義暫時還只是少數文化精英的“超前”追求,但可以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全球化進程的不可逆轉,中國人會越來越普遍、自覺地認同超民族主義文化價值觀。 我認為,超民族主義是人類文明的未來。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FT] 一場時尚與藝術的合謀

2010年07月16日06:24 AM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姜蓓蓓 編譯

曾幾何時,音樂與歌星是時代的鏡子,反應人們所關注、熱愛的以及熱衷的生活方式。 如今藝術與藝術家似乎已取而代之。 在歐洲,人人都想跟藝術沾上點邊,藝術從未如此流行,它變得瘋狂而性感。 有“藝術亞馬遜”之稱的網絡藝術商店CultureLabel網的創始人之一Peter Tullin稱,他發現到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參觀Olafur Eliasson《自然》藝術展的人居然比逛英格蘭最大的購物區域藍水購物中心的人還多,於是他決定在網上銷售藝術品。

時尚與藝術的雙贏合作

有趣的是,奢侈品牌早已向藝術領域進軍。 藝術與時尚之間根本就是共生關係。 兩者有著同樣的生命之源——創造力。 他們都依賴於新的視角和對現實的挑戰,都需要不斷地創新,都是心情的記錄和時代的縮影。 大部分時尚設計師都會花大量時間流連於藝術館和畫廊,尋找靈感,並最終把這種來自藝術家的影響反應在其作品上,比如LV推出的向流行藝術家斯蒂芬·斯普勞斯(Stephen Sprouse) 致敬的“塗鴉手袋系列”。 上世紀20年,Coco Chanel就和畢加索等大畫家私交甚篤,還曾為俄羅斯芭蕾舞藝術家Serge Diaghilev設計服裝。

現如今,大大小小的時尚商店都想藉一借藝術的名聲。 從Agnès b.的藝術展到PUMA攜手倫敦最受歡迎的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推出的全球限量版The Reality Bag,高端時尚與奢侈品牌的觸角在藝術領域不斷延伸。 儘管他們與藝術和藝術家合作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足夠雄厚的財力。 有些品牌根本把這種贊助和支持看作慈善行為,比如Prada和Hermès的藝術基金會,儘管在別人看來這仍然是種推銷行為,或者是為品牌造勢。 有的品牌則讓藝術家參與到產品的製作中來。 香奈兒(Chanel)將其標誌性的菱格紋手袋作為全球性展覽——流動的藝術(Mobile Art)———的靈感來源,在由當今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設計的未來主義的建築物裡,15位國際知名藝術家將獻上從菱格紋手袋的各項經典元素中得到靈感而創作的作品。

范思哲(Versace)也加入了這個行列,攜手Tim Roeloffs和Julie Verhoeven為其設計了新穎有趣的圖案。 Roeloffs是一位荷蘭裔德國新銳設計師,擅長繁複的抽象拼貼畫,他為Versace設計了20件3D立體拼貼作品,並將品牌元素融入其中。 受其作品啟發,范思哲主設計師Donatella Versace設計出的服裝異常美麗而與眾不同,在2008米蘭時裝週上轟動一時。 這是一樁雙贏的買賣,藝術家的作品也因此而受到更多關注、吸引了新的受眾。

多種多樣的合作方式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與藝術家的關係更是多種多樣,至少,有三種形式尤為突出。 首先是斥資億元英鎊由建築大師Frank Gehry設計的LV創意基金會藝術博物館,這座藝術博物館名為“LV創意中心”,由Suzanne Page擔任藝術總監,選址位於巴黎布隆森林,將於2011年竣工,屆時將有大量藝術品在其中展示。 其次,在Maison旗艦店中有大量藝術品展出,一方面是彰顯LV品牌與藝術作品之間長久的關係,另一方面則如其執行總裁Bernard Arnault所說,“藝術是我們對自由信仰的最好證明。”而最有趣的是其位於香榭麗舍大道旗艦店頂層的LV藝術館,這裡定期舉辦各種時尚、旅行、古董及藝術展,顧客在購置手袋、鞋子和衣服的同時還可以享受文化的熏陶。 最為有名的,還是LV與藝術家一系列的合作成果,那些原創的、大受追捧的設計作品——日本現代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為其設計的全新彩花LOGO,LV創意總監Marc Jacobs對此的評價是“這是一個由水母般的眼睛、唱著歌的苔蘚、會魔法的蘑菇以及各種神奇的生物組成的世界,我就知道我會愛上它”;Richard Prince改良的護士手袋;斯蒂芬·斯普勞斯(Stephen Sprouse)設計的塗鴉包。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藝術家們以新鮮有趣的方式對品牌LOGO進行重新詮釋,賦予了他們全新的生命力。 不僅如此,這些詮釋在商業上也大獲成功。
曾因設計天才Clare Waight Keller的加盟而煥發生機的蘇格蘭毛衣品牌Pringle也決定依靠藝術家的力量進行創新,攜手Hans Ulrich Obrist,Richard Wright等一眾當代設計師,重新詮釋Pringle的經典產品——女士兩件套毛衣及其Argyle格子圖案,創造出Pringle品牌執行總裁Mary-Adair Macaire口中的“可以穿著的藝術”。 對她來說,這是公司戰略的重要一步,“我們不打算開設藝術館,我們的產品是以實用性為基礎的蘇格蘭奢侈產品,我們致力於傳播我們的創造性和投資價值以及與眾不同的穿著方式,我想這是目前市場所追逐的。”每件產品都只有195件單品,代表品牌195年的歷史。
另一些品牌與藝術的跨界合作則更為謹慎。 英國時尚品牌Mulberry牽手英國東部最具活力的Fred藝術館,邀請5位藝術家設計了限量版大號包,每款限量100只,售價395英鎊,銷售形勢十分火爆。 該品牌又與攝影師Venetia Dearden合作,設計出在編織包袋中銷售Venetia為Glastonbury音樂節創作的限量版新書。

奢侈品牌的藝術基金

愛馬仕(Hermès)的產品與藝術家的作品之間幾乎是各自獨立的,儘管藝術家們還是時不時會為其設計一些配飾,其2008年推出的圍巾系列就有受Josef Albers的作品啟發而設計的。 不過Hermès的藝術基金也贊助各種藝術活動,包括音樂節、芭蕾與戲劇展覽等,或在藝術館,或在其遍布全球的專營店裡。

勞力士(Rolex)則與全球眾多頂級劇院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包括英國皇家劇院,米蘭Scala歌劇院,維也納愛樂樂團等。 Rolex盡量避免使用贊助一詞,這聽起來只是掏錢而已,他們想做的一方面是慈善,另一方面是強調品牌與藝術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指導顧問項目則主要以慈善為目標,這個由Rebecca Irvin操作的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項目邀請了全球知名藝術家指導在各個藝術領域富有潛力卻並不知名的新秀們,這些藝術家包括畫家David Hochney ,戲劇作家Peter Hall,作家Mario Vargas Llosa,電影導演張藝謀等。 每兩年Rolex都會為藝術家和學生們牽線搭橋,並為藝術家提供5萬美金的報酬,其中一半於指導期間支付,另一半用於藝術項目的支出。 這個項目不僅創造了傑出的藝術作品,也締結了非同尋常的師生關係。 Hochney指導的學生Matthias Weischer是個德國畫家,他雖然畫得不錯,但從未走出過歐洲,作品內容局限於黑暗的內心世界。 Hochney把他帶到洛杉磯,鼓勵他感受絢麗多彩的世界,使他創作出了大量豐富的作品。 Vargas Llosa指導了一個來自哥倫比亞的年輕作者Antonio Garcia,他寫了一部非主流小說後就開始以為邊緣雜誌寫稿為生。 Vargas Llosa督促他勤奮寫作,要求他每週五交一章作品並通過電話為其點評。 現在Garcia的第二本書已經出版了。 最讓項目操辦人Irvin感到欣慰的就是師生之間的這種關係,“我們原本設想的只是一種知識自上而下的傳播,但這變成了一種雙向的關係,指導老師們也從中豐富了自己。”

卡地亞(Cartier)基金會的成功也遠遠超出了其創辦人、現任集團主席Alain- Dominique Perrin的預期,“最初這只是一種幫助藝術家的方式,現在基金會成了人們欣賞佳作的最好去處。”創辦基金會的想法源自於Perrin本人對藝術的熱情,“我的父母都是收藏愛好者,我的許多好朋友,像Cesar Baldaccini等都是藝術家。所以1984年我決定為Cartier設立這個基金會。我們每年出資600萬英鎊資助年輕藝術家併購買他們的作品。我很高興地看到他們中的許多人現在已經非常成功了,如設計師Marc Newson和Philippe Starck,畫家Matthew Barney,攝影師Herb Ritts,一些人已經通過基金會的幫助舉辦了個展。”他說,“我深信藝術是屬於整個世界的,它是我們時代的見證者,對於這個時代的教育、品味乃至政治都有深遠的影響。即使在困難的經濟形勢下,我們也不會改變對藝術的支持,每一個Cartier人都為此而感到驕傲。”

對藝術商業化的爭議

藝術與奢侈品的共生關係延伸到互聯網空間是不可避免的。 奢侈品牌集團LVMH已推出名為NOWNESS的網站,集合來自電影、時尚、藝術、設計、音樂以及文學領域優秀的作者,在一年的時間中每天創作一件藝術作品:或是短片、幻燈片,或是訪問、互動項目等。

藝術與商業行為之間的緊密關係也不免遭人詬病。 法國作家Cecile Guibert在一篇致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文章中把藝術與奢侈品的結合稱作“商人藝術家”的擴散,宣稱沃霍爾的設想——“所有的商舖都成為藝術館,所有的藝術館都成為商舖”——正在成為現實。 這種藝術和時尚的同謀,對有的人來說是對藝術的玷污和出賣,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把藝術家的想像力引入日常生活的路徑,是先鋒派藝術家們一直以來的夢想。 毫無疑問的是,香榭麗舍大道上的LV旗艦店變得更為新鮮和賦予冒險精神、更值得遊覽了。
時尚品牌在藝術項目上確實所花不菲(Rolex的指導顧問項目每年要花掉約250萬美金,Hermès的藝術基金預算約為1850萬英鎊,Cartier藝術基金每年的預算為600萬英鎊),“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Cartier主席Alain- Dominique Perrin並不避諱這麼做的商業利益,“我必須證明這麼做對公司是有好處的。法國1987年通過的一部法律規定,公司用於藝術的投資是免稅的。”

Pierre-Alexis Dumas則持有不同看法,他是Hermès集團掌門人Jean-Louis Dumas之子,他的父親把Hermès從一個法國小公司發展為全球奢侈品行業的代名詞。 他認為“我們支持藝術的唯一理由是藝術與產品之間的關係是文明進步的基石,保持這種關係的生命力是Hermès的使命。”

但當我們回到藝術世界對奢侈產品的真正訴求時,Chanel女士的話或許是最好的詮釋:我要成為即將到來的世界的一部分。 這也是每個品牌必須做的,因為他們不僅要生存,更要繁榮。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Reminder

Sean's msg:

Balance the past, the presence, and the future
See through things and its meani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broad time line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Where's next?

Barcelona, London, New York, San Francisco, Taipei, Shanghai, Hong Kong?
Seems to me that it does not matter where I am, 'cause the world is already in my heart.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Perspective Reverse

為什麼來西班牙念書? 改變視角
不論是我看這個世界 還是這個世界看我
出國前,懵懵懂懂地,想要探索台灣與美國之外不同的文化
用MBA的角度, 探索歐洲這個充滿故事,藝術,神祕的地方

在台灣的10幾年,我懂得如何被別人看到
不外乎是功課好,長得美,英文溜, 出國多,敢表達,反應快
來歐洲後,所有Criteria- “功課好,長得美,英文溜, 出國多,敢表達,反應快”
在不同的時空及人群中 全部重新洗牌
所有在台灣被別人看到的特質 在這裡全失靈
我在歐洲重新build-up我看待自己的角度,欣賞別人的角度,以及看待別人的角度
有幽默感, 對某種藝術/音樂執著, 平常話不多但一出手就是深度評論
擁有這些特質的同學, 我特別容易看到他(她)們的光
After all, 在這邊比誰英文好, 誰出國經驗多,誰曾在IBD或consulting工作年薪多少
簡直是荒唐阿

“比較”要放在同一標準下 才能分出高下
如果同一標準不存在, 反而各憑本事, 活出”我自己”的特質才是王道
這需要好多好多的self-awareness和自我對話就是了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一個有關結婚的點子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elationship, putting those who help us maintain our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 on the spotlight!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Barcelona Reconnection

這週因為朋友的拜訪, 有了Barcelona reconnection的主題
昨天參觀了久違的CASA MILA,見識到高第建築背後他對大自然的觀察力與獨到見解, 以及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深度思維
今晚到Teatre Poliorama欣賞"Flamenco para Traviata", 由Flamenco詮釋義大利歌劇"茶花女"
演出最後舞蹈唯美與悲傷情感讓我不禁流下眼淚
Flamenco舞者內心深層的情感, 搭配芭蕾,花,說書人的美聲,木吉他與另類樂器讓傳統與現代音樂性互相輝映
腳步與馬啼聲的節奏搭配, 彷彿是一場精采的爵士樂
這是我至目前為止,看過最棒的Flamenco跨界演譯

Tarot Bar是今晚另一絕響
她說,我是一個會一次worry很多事情的人,導致在行動的時候沒有think through
建議我一次想一件事,完成眼前挑戰,再去想下一件事情
我不相信自己的Capacity,對自己不夠有信心...其實我是個充滿能量的人
Be open, always studying (learning), 會讓我的人生更好

未來Professional path會很棒,it's good to go for the art industry.但須要study more!
是一個有創業特質的人, independent, 身邊有很多人能consult,但最後覺得靠自己解決問題
生日過後會有很大的轉變

Tonight is worth noting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