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Artprice] 2007年藝術市場分析報告

發表於2008-6-24 09:21

著名的Artprice 網站近期公佈了其2007年藝術市場分析報告。 該報告指出,2007年,已經是藝術品連續增長的第7個年頭。 藝術市場價格總體水平依然還是呈現出上漲的走勢,這主要是由於一些新興地區(例如中國、印度、俄羅斯)對藝術品的需求是在增長的。 另外近年來的很多“年輕的收藏家”進入市場,這些人很多都是華爾街的投資精英。 他們進入市場之後主要是“抬高”了當代藝術這部分的市場行情。 但隨之而來就是投機泡沫的產生。

  因此,Artprice的分析報告提出由於投機所產生的泡沫在2007年已經達到了頂峰了。 數字成為他們結論的重要佐證。

  2007年藝術市場的狀況可能不會持續到2008年。 報告稱,次貸危機將影響到華爾街的獎金收入——如今看上去幾乎前所未見的這場藝術品市場投機泡沫,正是在華爾街獎金收入的推動下形成的。

  正像投資於股票市場一樣,或者是房地產出現風險一樣,當新的收藏家和投資基金發現新型的投資時,他們會產生興趣。 這部分市場行情是最易變的,但同時也最具有流動性。 中國取代法國成為全球拍賣成交份額“老三”的位置,但是這會保持多久是一個疑問。

  數字會說話

  從全球藝術品市場的角度來看,2007年藝術品的價格總體升幅比2006年提高了18%。 這種價格上的升幅主要是由於純藝術品拍賣市場取得的空前的成交額所形成的。 2007年純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總額達到了92億美元,這個數字比2006年增長了43.8%。 同時,一年中高價作品成交數量的多少也可以看出市場的火爆程度。 一般成交價格超過100萬美元就已經是高價的拍品了。 2007年這樣的拍品共有1254件,而2006年這個數字是810件,兩者相比,增長了55%。 因此,2007年的確是藝術市場發展史上一個“不可思議”的年份。

  在2007年的8月份美國出現次級貸危機之後,隨後金融市場動盪,幾乎沒有人會期望在11和12月份的拍賣市場上會有很強勁的表現。 但是在年底的幾場拍賣確是相當的引人注目,尤其是當代藝術這部分的市場行情。 在07年的11月份,紐約蘇富比的當代藝術的夜場拍賣取得了3.16億美元的成交額,這刷新了該公司1990年那場“印象派和現代藝術”專拍取得的2.86億美元的成交額。 而在這場拍賣的一天之前舉行的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取得了3.25億美元的成交額。

  利用市場行情的飆升,熱錢進入藝術品進行“投資或者投機”在一些作品近期反復出現在拍賣市場上並能夠取得高價得到證明。 最鮮為人知的例子就是英國著名演員休•格蘭特2001年購買的安迪•沃霍的作品《伊麗莎白泰勒》是以325萬美元買入的,2007年在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中這件作品竟然賣了2100萬美元。 藝術家弗蘭克•奧爾巴赫1985年創作的作品《Reclining Figure of Jum》以27萬英鎊成交,在2003年10月這件作品的成交價卻只有3萬英鎊。

  以上的數字足以說明2007年藝術品市場可能真的已經身處“泡沫”的包圍之中。

  2008年藝術市場的“糾正年”

  基於以上判斷,Artprice的分析報告指出,2007年藝術品市場火熱的狀況可能不會持續到2008年。 報告稱,目前愈演愈烈的次貸危機將影響到華爾街精英們的獎金收入——如今看上去幾乎前所未見的這場藝術品市場投機泡沫,正是在華爾街獎金收入的推動下形成的。 所以他們再結合剛剛結束的2月倫敦和3月紐約的拍賣,他們認為2008年將會是藝術市場的“糾正年”。 一旦價格糾正開始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價格會相當快速的下降,例如Artprice的全球藝術品價格指數從1990年到1992年7月價格收縮了44%。 而2007年藝術品市場整體的流拍率為35.5%,這比2006年的34%也略有上漲可能就是市場“糾正”的信號。

  美國繼續領跑,英國隨後,中國擠進三甲

  2007年,美國占據全球拍賣市場成交總額43%的份額,仍然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和地區。 但是這比2006年的45.9%的市場略有下降。 而紐約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增長了34.5%,但是隨著其它地區藝術品交易中心競爭力的加強,紐約的市場份額比去年減少了1.89個百分點。 2007年在紐約的市場中,一共有609件作品的成交額超過100萬美元。 這也是紐約市場強勁的標誌。 另外在紐約體現出來了最大市場變化就是當代和戰後品拍賣的成交額開始超越了現代藝術和印象派藝術品的成交額,並且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高價頻創,例如2007年5月15和16日,馬克•羅斯科的作品《白色中心》的成交額為6500萬美元,安迪•沃霍的作品《綠汽車的碰撞》以6400萬美元成交,培根的作品《教皇X的研究》也以4700萬美元成交。

  倫敦佔全球拍賣市場的份額達到了30%,這比2006年增加了2.5%。 倫敦蘇富比2007年6月的春拍的成交額高達7250萬英鎊,這也創下了倫敦蘇富比的成交新高。 另外,倫敦作為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地位的加強也離不開一些英國本土藝術家所受到的市場追捧。 例如盧西安•弗洛伊德、達米•赫斯特、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價格紀錄不斷創新高。 弗朗西斯•培根的《自畫像》以1925萬美元成交,弗羅伊德的作品《布魯斯•伯納德》的作品成交額為700萬英鎊。 2007年6月21日達米•赫斯特的裝置作品《搖籃曲的春天》以860萬美元成交,5月16日在紐約佳士得他的作品《搖籃曲的冬天》以660萬美元剛剛創下紀錄。 1992年達米•赫斯特的作品《上帝》因只被叫價到4000英鎊流拍,而在他1995年獲得“泰納獎”之後,這件作品的價格為17萬英鎊。

  張曉剛超越傑夫•昆斯

  中國所佔全球拍賣市場的份額在2007為7.3%。 這主要是由於中國藝術品(尤其是現當代藝術品)屢創成交天價,香港佳士得秋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蔡國強的《為APEC景觀焰火表演所做的爆破草圖》 (14幅),以7424.7萬港幣(約合940萬美元)成交,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全球最高價。 加上本土拍賣公司實力的增強,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藝術市場中的火爆成交也拉升了中國藝術品市場整體份額的上升。 在Artprice網站的2007年全球100位當代藝術家排行榜上(按照作品的成交量來計算),中國當代藝術家佔據了36席。 張曉剛甚至超越了美國最紅的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佔據了第二的位置。 而在5年之前中國當代藝術家中只有蔡國強一人入圍這個榜單。

  法國的市場份額為6.4%,跌到第四,法國市場的部分問題可能在於缺乏年輕的藝術新秀。 報告顯示1945年以後出生的藝術家作品的成交額約佔全球拍賣成交額的10%,但他們在法國市場所佔的比例僅有2.8%。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藝術評論家表示:“這正是法國衰落的象徵。自二戰以來,法國就沒有出色的藝術家。法國藝術聲譽的衰落,已經為法國政府敲響了警鐘。法國文化部長克里斯汀•阿爾巴內爾(Christine Albanel)本週將宣布重振法國藝術品市場的計劃。不過,對於從2007年全球市場上漲中受益的法國拍賣行而言,並非只有壞消息。2007年,全球藝術品價格漲幅超過18%,而法國市場的表現更佳,價格漲幅達到30%。

  當代藝術真的要“搶班奪權”了

  該報告在最後根據成交額排出的排行榜上,在前10位藝術家中當代藝術家佔據了其中的4席,而安迪•沃霍也首次超過了畢加索排名首位,畢加索已經連續多年佔據年度成交額的榜首位置,2007年的這種變化說明當代藝術已經大有“搶班奪權”之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