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最初的夢想—收藏家恩斯特•貝伊勒

http://www.artbank.net.cn/renwu_show.asp?id=27

最初的夢想—收藏家恩斯特•貝伊勒
來源/作者:藝術銀行發布日期:2010-7-2 瀏覽次數:98
從書店學徒到藝術收藏家

假如你是藝術愛好者,那你真的應該到位於瑞士巴塞爾市的貝伊勒畫廊(Galerie Beyeler)去看一看。 位於鮑姆雷加斯街(Bäumleingasse)9號的這所房子從正面看倒是平淡無奇,
但房門卻散發著令人生畏的氣場,也許是因為周邊安靜的環境和那些排列整齊的大窗戶吧。 推開房門,展現在你面前的,正是典型歐洲中產階級居住的郊區別墅構造:厚厚磚制結構,低矮的天花板,凹凸不平的地板,木製的樓梯扶手與百葉窗,還有色彩單調卻分明的牆漆。 但再往裡走就會發現這裡與尋常人家的不同,幾間全白牆壁的房間頓時讓這裡有了展覽館的氣息,而且牆壁的隔斷和佈局都經過了主人的精心設計,而這些牆壁上都正在或曾經懸掛著當代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一些作品。

房子的後院曾經是一塊小花園,現在也被改造成了畫廊展區。 但置身於這樣一個半露天式的展覽館卻讓人更容易進入一種冥想狀態。 英國《泰晤士》報上的一篇文章這樣描述道:“在這樣一所房子裡,你似乎能聽見手指敲在打字機鍵盤上的聲音,並由此展開聯想。眼前浮現出一個穿著提花圖案毛衣的老人,坐在一副價值連城的名畫下,用打字機打印買賣單據的情景。”


文中描述的這個老人就是恩斯特·貝伊勒(Ernst Beyeler),當代藝術收藏家,藏品價值超過18億美元,由於他的個人影響,巴塞爾也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中心城市之一。

恩斯特·貝伊勒從上大學開始就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家古籍書店做學徒,這裡是鮑姆雷加斯街9號最早的樣子。 1945年,正值二戰剛剛結束,店長去世了,24歲的貝伊勒正式接管了書店,兩年後,他在這裡組織了一場日本木刻畫的展覽。 正是從這場展覽開始,鮑姆雷加斯街9號開始了由書店向畫廊的轉變,貝伊勒的名字和當代藝術收藏界的聯繫也由此建立。



多年後的今天,這家畫廊已經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畫廊之一,舉辦過300多場展覽。 許多在這裡展出作品的人都是20世紀藝術界響噹噹的名字,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和貝伊勒私交甚好:貝伊勒可以直接從畢加索的工作室裡挑選作品;並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擔任讓·杜布菲特(Jean Dubuffet)的私人代理;甚至還展出過巴尼特·紐曼(Baunett Newman),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羅伊·利希滕施泰因(RoyLichtenstein)和讓·米歇爾·巴斯奇亞(Jean-MichelBasquiat)等早期畫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在當時驚世駭俗的風格之作。

鐵路工的兒子和倒煙缸的女人

貝伊勒於1921年7月16日出生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這樣的家庭背景可以說和藝術品收藏八桿子打不著。 和許多世代相傳的收藏家相比,貝伊勒對當代藝術的興趣純粹是自己培養起來的。 他在巴塞爾大學主修經濟和藝術史專業,也許會有人基於這一點,認為他當時已經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確的規劃。 而事實並非如此。 貝伊勒最初的想法是做一名經濟學家,並準備在1939年,也就是他18周歲的時候離開瑞士去海外工作。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令這個年輕人不得不呆在相對局勢平穩的家鄉,在前面提到的鮑姆雷加斯街9號做了一名管理員。 店長Oskar Schloss是德國人,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貝伊勒在他那裡學到了不少管理場館的經驗,對藝術品的鑑賞能力也大大提高。 於是,在貝伊勒接管了鮑姆雷加斯街9號並舉辦了日本木刻畫展後,許多當地的藝術品買家和博物館都開始注意這個年輕人,而貝伊勒也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在藝術品市場上越做越大,成為歐洲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商和收藏家之一。

1948年,貝伊勒和小他一歲的希爾迪·康斯特(Hildy Kunz)結婚。 希爾迪的父親在瑞士海關工作,母親是家庭主婦。 與貝伊勒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讓她比丈夫多了幾分細緻。 現擔任索洛圖恩美術館(Kunstmuseum Solothurn)館長的安德雷·坎伯爾年輕時曾在貝伊勒畫廊做過實習生,他這樣描述希爾迪:“當時,她每天早晨都會倒煙灰缸,並告訴我們開畫廊最起碼要做到兩件事:一是每天把煙灰缸倒乾淨,二是照顧好養的花。這兩件事做完了才能開始工作。她對每件事都很負責,而且事事都以保護貝伊勒的利益為先。”

頭腦和朋友

雖然貝伊勒的收藏品價值高達10多億美元,但他卻總是保持低調的態度。 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在畫廊裡走來走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 1973年,貝伊勒花18萬美元買下了威廉姆·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抽象派作品《警察公報》(Police Gazette),在當時創下藝術品收藏的價格記錄。 這幅畫輾轉於許多收藏家的手後,在2006年以1億4千萬美
元的價格出售。 “他看起來也許像是個上了年紀的滑雪教練,但假如你低估他,那你就慘了,”貝伊勒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競爭對手在接受倫敦《獨立報》採訪的時候說,“他的商業
頭腦像剃須刀一樣敏銳。 ”

當然,做藝術品買賣不能光靠對藝術品的研究和敏銳的商業頭腦,貝伊勒對外部環境和自己內心世界的準確認識也是他成功的基礎。 據他的朋友描述,每次展覽開始之前,他總是在門口和來訪者先寒暄一陣,親切之餘又能優雅的保持距離。 當人們舉起香檳把酒言歡時,卻看到他一人獨自坐在角落,拿著一本書在那兒自娛自樂——儘管身邊掛滿了當代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作,他也依然面不改色。



和很多住在倫敦、巴黎或者紐約的藝術品收藏家不同,貝伊勒選擇居住在當時還並不算藝術中心的巴塞爾,他一輩子都生活在那裡。 今天的巴塞爾已經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品買賣中轉站,一年一度的巴塞爾藝術節正是由貝伊勒和朋友在1971年聯合創辦的。

在他眾多的藝術家朋友中,和貝伊勒算是“忘年交”的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應該是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一位。 兩人很早就認識並彼此欣賞,畢加索一直允許貝伊勒從他的工作室裡任意挑選畫作展覽或出售,這也對畢加索後期的作品逐漸被社會接受起了推動作用(最多的一次他拿走了26幅,但很多至今都沒有出售)。 1971年,在畢加索的90歲生日上,貝伊勒展出了他的90幅作品。 10年後,畢加索已經去世,貝伊勒畫廊則為老友舉辦了一次回顧展,主題是紀念這位大師的“百年誕辰”。

1982年,貝伊勒和希爾迪建立了“貝伊勒基金會”,並授權設計法國蓬皮杜中心的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為這個基金會設計了一個附屬的博物館,專門用作陳列夫婦倆的個人收藏。 這座博物館坐落在巴塞爾的里恩鎮,裡面收藏了220幅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印象派和美國戰後藝術品,另外還有40幅來自非洲和遠東的畫作。 整個博物館由19個展館組成,其中兩個專門展覽畢加索和瑞士雕塑大師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

為一棵樹跟警察打起來

貝伊勒和希爾迪夫婦不僅對藝術品情有獨鍾,他們對滑雪的熱情也很高漲。 想想瑞士的雪山,這個愛好就挺順理成章了。 但他們不僅是單純喜歡戶外運動,而是把自己的這份熱情轉移到了對大自然的保護中。 兩人都是環保活動的堅定支持者和參與者,在剛結婚的那幾年裡,他們還曾經為了保護貝伊勒畫廊旁的一棵樹跟警察打起來。 當然,後來他們就不僅是為了保護一棵樹那麼簡單了:1998年,他們在貝伊勒基金博物館周圍的公園裡種了178棵樹——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不用拿血肉之軀跟電鋸做鬥爭了。

2001年,在自己80歲的生日聚會上,貝伊勒發表了這樣的感言:“在當今如此變化無常的市場局勢下,藝術應該為保護自然而生。因此,我們決定建立一個基金,讓公眾能為保護未開墾的森林,瀕臨滅絕的動物族群,以及人類的共同利益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我們將為保護亞馬遜的活動捐款,並通過展覽的收入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裡建立自然保護區。目前這個基金裡有10萬瑞士法郎,然後我們將從每張貝伊勒基金博物館的門票中抽取一瑞士法郎,投入到這個基金中去。”僅2006年一年,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就達到了34萬人次。

從古董書店伙計到藝術品收藏家,從為一棵樹打架到設立環保基金,行動上好像反差挺大,但貝伊勒都實現了最初的夢想。2008年7月18日,希爾迪去世,2年後的2010年2月25日,貝伊勒在里恩鎮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兩人一生無子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