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在震盪中回歸—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正在走向新的價值構建

http://www.artbank.net.cn/market_show.asp?id=50


在震盪中回歸—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正在走向新的價值構建
來源/作者:藝術銀行發布日期:2010-9-9 瀏覽次數:37



中國藝術市場中的中國當代藝術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中,沒有什麼比國內外各大拍賣公司春秋兩個大拍更讓人矚目的了。 而中國當代藝術在春秋拍賣中的表現,尤其讓人揪心。 隨著國力的增強與中國概念的崛起,中國文化也在不斷地覺醒。 當代藝術,特別是中國當代藝術,在社會文化及市場的雙向牽引下,不斷地變遷。 這種變遷需要創造,而創造恰好又是當代藝術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從2010年國內春拍及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春拍的情況,當代藝術品板塊與傳統的板塊相比,無論是從價值認知與信心,還是質與量,都說明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成長還需要有一段路要走。

通過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我們還發現這樣一個內在的生髮規律:那就是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從總的情況來講,中國書畫市場板塊與中國當代藝術板塊表現為兩個不同的市場進程。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新一輪的行情中,中國書畫板塊與當代藝術板塊的表現尤其引人矚目。 2009年上半年,中國書畫拍賣專場的價格不斷走高,率先轉暖,並拉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下半年由“暖”轉“熱”。 尤其是中國古代書畫部分出現了明顯的價格上漲,高價迭出。 在中國書畫板塊率先回暖的帶領下,市場中的當代藝術板塊也基本走出了上一輪的調整行情,其發展趨勢逐步升溫。

雖然中國書畫板塊與當代藝術板塊都顯現出了新的行情趨勢,但它們經歷的卻是兩個不同的進程。 2003年以前,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一直是中國書畫板塊一馬當先,當代藝術板塊是在中國書畫板塊的拉動下緩慢預熱。 2003年春拍之後,中國書畫市場價格率先出現暴漲,並啟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前一波的“大行情”。 當歷經了2004、2005兩年的高速發展後,由於前期價格上漲過於迅速,中國書畫板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泡沫,於2006年年內也率先進入了盤整期,其調整幅度一度達到35%左右,拍賣市場交易規模也一度縮水了近40億元人民幣;而此時的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卻積聚了力量,不斷發力,於2007、2008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作品價格也迅速攀升並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調整,特別是2008年後,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人們介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信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中國藝術品當代藝術板塊也旋即進入調整期,市場景氣迅速下滑;而經過不斷調整的中國書畫市場板塊自2009年秋拍以來,其市場的信心又在進一步上升,從而帶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復甦。 據我們預測,在2011年下半年,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而中國藝術品當代藝術板塊市場也會不斷地在這一過程中積聚力量,從而延續上一波行情的規律與走勢。

中國當代藝術從開始到壯大,從面對西方買家與關注高喊“狼來了”,到在一個平台上“與狼共舞”,再到被稱為“來自東方的一匹狼”這樣一個過程,其變遷可供人玩味。 從目前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要進入回暖的軌道,有三個標誌:

一是誠信治理找到了有效方式與方法,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誠信危機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回暖就只能是“小陽春”,而永遠都無法迎來艷陽天;無論用多麼艷麗的詞藻,都無法改變這一現實。 目前藝術品行業信用制度的缺失已成為製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的市場秩序和完善的市場機制是任何一個市場成熟的標誌所在。

二是藝術品資本市場不斷發育壯大。 一個沒有資本市場支撐的現代經濟市場,是沒有前途和出路的市場。 如果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得不到切實的發育與發展,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所謂回暖就只是曇花一現。 流動性是資產的生命線,而拍賣市場的表現好於畫廊市場及私下交易市場是一事實。 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決定並影響當代藝術品市場,尤其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體系及其市場機制的發育。 一個體係不健全、機制未建立的市場我們不可預測,同樣,一個體係不健全、機制未建立的市場很難渴求其健康與快速的發展,除
非我們有足夠的信息共享與經驗的支撐。 我們只能說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尚處在原發性的成長初期,由於發展的基礎存在缺失,隨機性與偶然性大量存在,規律性的東西需要深入挖掘。
從中國拍賣市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成長的歷程從發軔到不斷壯大,最後逐步成長為中國拍賣市場的五大主力板塊之一。 因此,在這裡對其係統的研究與關注就不僅是一種需要而且是更具時代性意義。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在震盪中尋找支點

與中國傳統書畫市場不同的是,中國當代藝術與拍賣市場的關聯更加密切,拍賣對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及其走向的標示更具導向性。 中國當代藝術在拍賣市場中的波動,其實是反映了一種市場投資結構的狀態取向。

我們知道,與中國傳統書畫板塊不同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在收藏人群、投資構成、作品走向及文化認知等幾個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首先是收藏人群,它面對的大多是年輕的成功人士,具有時尚化的審美趣向;其次是投資資金而非禮品市場資金為主體;第三是作品大多在美術館所、機構甚或是個人空間中收藏,而不是大量地懸浮於市場的中間環節;第四就是文化的認同缺乏大眾性,認知面較為狹窄;第五,國際化程度高,由於藝術理念等關係,作品易於被西方市場認可。

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市場波動的內在邏輯,其中最為根本的是投入資本的認知偏好與價值判斷,所以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波動的表面,隱含著的是在積極尋找一種可以用來支撐的市場支點,而這種支撐與支點不是別的,是資本的一種信心。 而信心的背後卻是對於收益的評判,這種收益除了經濟利益外,當然也不乏精神與社會的,其核心不外乎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所謂價值判斷。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和興盛,中國當代藝術也開始嶄露頭角。 2007、2008年其數據分別有了比較大的增長。 但這一趨勢卻在2009年出現了較大的逆轉,成交量急劇下滑(見圖2所示)。 中國書畫板塊市場,自去年秋拍以來,似乎市場的信心在進一步上升,帶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復甦。 據我們預測,在2011年下半年,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 而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會不會在這一過程中積聚力量,從而延續上一波行情的規律與走勢,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可能是由兩個不同板塊的投資屬性所決定的。 我們知道,上一輪的中國書畫板塊所展現的行情,其主要的市場形態還是禮品市場的支撐,收藏投資性資金所佔的份額並不大;而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市場,其市場的主要形態是投資性的,不少投資是帶有藝術資本性質的介入,主要資金由投資性投資與收藏性投資兩部分組成,禮品市場的份額不大。 資本的趨利性會在中國書畫板塊的新一輪行情中,找到當代藝術新的市場成長空間,當然這種新的成長空間是建立在一個新的當代藝術形態下的,不可能是上一輪行情的完全複製。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反應的不僅僅是供需關係,更是一種觀念變遷的尺度

只要是市場的行為,那麼決定市場行情最為根本的因素就應該是供求關係。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當代藝術是一個剛剛成長起來的新興市場,但通過近幾年的發展,也不斷顯現出一種關注創造性、關注經典作品與典範性人物的取向。 中國當代藝術板塊雖然成行時間不長,經典與典範還大多在過程中,但這並不能限制人們以經典與典範的標準與眼光去觀察市場,發現價值。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從小到大,收藏的人群從國外向國內,收藏的取向由時尚、獵奇而關注價值,由泛價值化而走向經典與典範,可以說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必由之路,也是一個市場走向成熟與理性的開始,而所有這些,背後隱含的是一種觀念的悄然變化。



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當代藝術海外表現不佳。 在2008年的春拍中,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外拍場整體顯現出疲軟乏力之態,不斷遭遇“滑鐵盧”。 中國當代藝術復甦尚待時日,2009年“當代藝術秋拍”比2007年市場巔峰期有近50%的“縮水”,已經證明中國當代藝術的海外市場仍處於艱難掙扎的底部。 但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秋拍在中國當代藝術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積極信息,反映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正向理性回歸。 具有20餘年拍賣歷程的香港藝術品市場成為全球中華藝術品拍賣中心之一,享有“一國兩制”自由貿易的優越市場環境,與內地唇齒相依的地理、文化、歷史的發展優勢,擁有一支經濟實力與藝術鑑賞力都是國際級的收藏家和古董商隊伍,有準確把握藝術品收藏主流走向的能力,顯示出對國際市場的引領作用。 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行情也許會慢慢復甦。 倫敦當代藝術拍賣周顯示高端藝術品市場開始恢復,在經過18個月的沉寂之後,高端藝術品市場重新繁榮起來,名家作品也重又流向拍賣行。 不過中端市場依然處於猶疑狀態,買家們還不能通過幾起高價拍賣就判定市場進入上行通道。

高端藝術品需求保持上升趨勢。 2008年以來,全球收藏家和投資者對藝術精品的迫切需求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2006年,法國價格數據網數據顯示高端藝術品拍賣交易額占到了整個藝術品交易額的42.2%,而2005年這個數據則是33.7%。 2007、2008、2009三年,情況又有了新的發展(見圖3)。 實際上,這些數字的背後是資本對藝術品市場的需求和定位,藝術精品、高端作品更容易獲得資本的追捧和青睞。 由於高端藝術品受到資源、數量等因素的局限,未來,圍繞這一市場的爭奪將毫無疑問會愈演愈烈。

中國當代藝術的回歸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的核心就是價值的發現與認知

對中國當代藝術來講,無論是支點的尋找也好,還是觀念的變遷也罷,其核心是價值的新發現及價值認知的轉化。 只有抓住了這一核心,我們才能不斷抓住紛繁雜蕪中的邏輯與規律,把握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大勢。 中國當代藝術價值的回歸,最為主要的是三個方面:一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回歸;二是審美與創作取向的回歸,深入本體、本源、本我,創作出經典,培育出典範,切入現實關注社會,聚焦人性的挖掘;三是市場回歸,收藏人群、資本及市場規模都不斷有國內或大中華圈因素的支持、支撐。 這種回歸過程的支點不是別的,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發現,是中國文化自覺過程的一種必然選擇。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深度回調,使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產生了分化,並進入了二元發展的市場結構。 可以相信的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將會最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藝術品市場,尤其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市場上講,出現了高端與中低端的投資市場,在市場規模的受壓之下,多頭市場占主導地位的格局雖然未能打破,但高端投資市場的不斷崛起,已在悄然地改變著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份額的構成。

從價值主導上講,已經出現了來自學術價值對市場價值一方獨霸市場的挑戰,面對價值判斷,人們已越來越多地關注市場及其學術兩個方面的考量,價值判斷的二元結構已在形成。

從藝術家隊伍的分化中,出現了“市場皇帝”與“學術精英”同台獻唱的新格局,藝術人群兩極化現象驟步顯現。

全國性的大市場與不同區域市場的切割與融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區域化壁壘在強化,全國市場與區域市場的對峙使二元化的結構顯現。

中國當代藝術與傳統的中國藝術在不斷消長的市場中都有了自己的市場定位及份額,市場的二元構成雖然會有變化,但基本趨勢已經明顯,當代藝術的突起使中國藝術市場有了新的不確定性。

中國當代藝術是一種當代生存狀態,需要當代文化精神的支撐

隨著市場的調整,當代藝術板塊出現了迅速分化的傾向。 特別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新一輪行情后,將更多地關照生存狀態,發現價值與關注經典,體驗與理性的分析將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認知。 當代藝術復甦或許只是觀察到收藏家又來買藝術品了,但是買什麼藝術品,就仍要觀望等待了。 在低速盤旋中,那些更多地關注民族文化背景、闡釋民族文化精神的創造之作,會被人們重新審視其存在的價值,古典、寫實、實驗與抽象,都會找到市場的突破口。 不嚴肅,甚至接近玩鬧的所謂創造,在新的價值審視中,可能會迅速縮水,以至於難以生存。 中國書畫板塊近幾年市場的突飛猛進,給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提供了新的標杆,其意義在於:只有擁有藏家,才會擁有市場;靠商業操作與技巧,只能贏得一時之強,靠學術能力的提升,靠藝術的獨創,才能不斷贏得未來。

最初的夢想—收藏家恩斯特•貝伊勒

http://www.artbank.net.cn/renwu_show.asp?id=27

最初的夢想—收藏家恩斯特•貝伊勒
來源/作者:藝術銀行發布日期:2010-7-2 瀏覽次數:98
從書店學徒到藝術收藏家

假如你是藝術愛好者,那你真的應該到位於瑞士巴塞爾市的貝伊勒畫廊(Galerie Beyeler)去看一看。 位於鮑姆雷加斯街(Bäumleingasse)9號的這所房子從正面看倒是平淡無奇,
但房門卻散發著令人生畏的氣場,也許是因為周邊安靜的環境和那些排列整齊的大窗戶吧。 推開房門,展現在你面前的,正是典型歐洲中產階級居住的郊區別墅構造:厚厚磚制結構,低矮的天花板,凹凸不平的地板,木製的樓梯扶手與百葉窗,還有色彩單調卻分明的牆漆。 但再往裡走就會發現這裡與尋常人家的不同,幾間全白牆壁的房間頓時讓這裡有了展覽館的氣息,而且牆壁的隔斷和佈局都經過了主人的精心設計,而這些牆壁上都正在或曾經懸掛著當代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一些作品。

房子的後院曾經是一塊小花園,現在也被改造成了畫廊展區。 但置身於這樣一個半露天式的展覽館卻讓人更容易進入一種冥想狀態。 英國《泰晤士》報上的一篇文章這樣描述道:“在這樣一所房子裡,你似乎能聽見手指敲在打字機鍵盤上的聲音,並由此展開聯想。眼前浮現出一個穿著提花圖案毛衣的老人,坐在一副價值連城的名畫下,用打字機打印買賣單據的情景。”


文中描述的這個老人就是恩斯特·貝伊勒(Ernst Beyeler),當代藝術收藏家,藏品價值超過18億美元,由於他的個人影響,巴塞爾也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中心城市之一。

恩斯特·貝伊勒從上大學開始就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家古籍書店做學徒,這裡是鮑姆雷加斯街9號最早的樣子。 1945年,正值二戰剛剛結束,店長去世了,24歲的貝伊勒正式接管了書店,兩年後,他在這裡組織了一場日本木刻畫的展覽。 正是從這場展覽開始,鮑姆雷加斯街9號開始了由書店向畫廊的轉變,貝伊勒的名字和當代藝術收藏界的聯繫也由此建立。



多年後的今天,這家畫廊已經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畫廊之一,舉辦過300多場展覽。 許多在這裡展出作品的人都是20世紀藝術界響噹噹的名字,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和貝伊勒私交甚好:貝伊勒可以直接從畢加索的工作室裡挑選作品;並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擔任讓·杜布菲特(Jean Dubuffet)的私人代理;甚至還展出過巴尼特·紐曼(Baunett Newman),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羅伊·利希滕施泰因(RoyLichtenstein)和讓·米歇爾·巴斯奇亞(Jean-MichelBasquiat)等早期畫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在當時驚世駭俗的風格之作。

鐵路工的兒子和倒煙缸的女人

貝伊勒於1921年7月16日出生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這樣的家庭背景可以說和藝術品收藏八桿子打不著。 和許多世代相傳的收藏家相比,貝伊勒對當代藝術的興趣純粹是自己培養起來的。 他在巴塞爾大學主修經濟和藝術史專業,也許會有人基於這一點,認為他當時已經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確的規劃。 而事實並非如此。 貝伊勒最初的想法是做一名經濟學家,並準備在1939年,也就是他18周歲的時候離開瑞士去海外工作。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令這個年輕人不得不呆在相對局勢平穩的家鄉,在前面提到的鮑姆雷加斯街9號做了一名管理員。 店長Oskar Schloss是德國人,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貝伊勒在他那裡學到了不少管理場館的經驗,對藝術品的鑑賞能力也大大提高。 於是,在貝伊勒接管了鮑姆雷加斯街9號並舉辦了日本木刻畫展後,許多當地的藝術品買家和博物館都開始注意這個年輕人,而貝伊勒也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在藝術品市場上越做越大,成為歐洲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商和收藏家之一。

1948年,貝伊勒和小他一歲的希爾迪·康斯特(Hildy Kunz)結婚。 希爾迪的父親在瑞士海關工作,母親是家庭主婦。 與貝伊勒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讓她比丈夫多了幾分細緻。 現擔任索洛圖恩美術館(Kunstmuseum Solothurn)館長的安德雷·坎伯爾年輕時曾在貝伊勒畫廊做過實習生,他這樣描述希爾迪:“當時,她每天早晨都會倒煙灰缸,並告訴我們開畫廊最起碼要做到兩件事:一是每天把煙灰缸倒乾淨,二是照顧好養的花。這兩件事做完了才能開始工作。她對每件事都很負責,而且事事都以保護貝伊勒的利益為先。”

頭腦和朋友

雖然貝伊勒的收藏品價值高達10多億美元,但他卻總是保持低調的態度。 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在畫廊裡走來走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 1973年,貝伊勒花18萬美元買下了威廉姆·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抽象派作品《警察公報》(Police Gazette),在當時創下藝術品收藏的價格記錄。 這幅畫輾轉於許多收藏家的手後,在2006年以1億4千萬美
元的價格出售。 “他看起來也許像是個上了年紀的滑雪教練,但假如你低估他,那你就慘了,”貝伊勒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競爭對手在接受倫敦《獨立報》採訪的時候說,“他的商業
頭腦像剃須刀一樣敏銳。 ”

當然,做藝術品買賣不能光靠對藝術品的研究和敏銳的商業頭腦,貝伊勒對外部環境和自己內心世界的準確認識也是他成功的基礎。 據他的朋友描述,每次展覽開始之前,他總是在門口和來訪者先寒暄一陣,親切之餘又能優雅的保持距離。 當人們舉起香檳把酒言歡時,卻看到他一人獨自坐在角落,拿著一本書在那兒自娛自樂——儘管身邊掛滿了當代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作,他也依然面不改色。



和很多住在倫敦、巴黎或者紐約的藝術品收藏家不同,貝伊勒選擇居住在當時還並不算藝術中心的巴塞爾,他一輩子都生活在那裡。 今天的巴塞爾已經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品買賣中轉站,一年一度的巴塞爾藝術節正是由貝伊勒和朋友在1971年聯合創辦的。

在他眾多的藝術家朋友中,和貝伊勒算是“忘年交”的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應該是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一位。 兩人很早就認識並彼此欣賞,畢加索一直允許貝伊勒從他的工作室裡任意挑選畫作展覽或出售,這也對畢加索後期的作品逐漸被社會接受起了推動作用(最多的一次他拿走了26幅,但很多至今都沒有出售)。 1971年,在畢加索的90歲生日上,貝伊勒展出了他的90幅作品。 10年後,畢加索已經去世,貝伊勒畫廊則為老友舉辦了一次回顧展,主題是紀念這位大師的“百年誕辰”。

1982年,貝伊勒和希爾迪建立了“貝伊勒基金會”,並授權設計法國蓬皮杜中心的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為這個基金會設計了一個附屬的博物館,專門用作陳列夫婦倆的個人收藏。 這座博物館坐落在巴塞爾的里恩鎮,裡面收藏了220幅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印象派和美國戰後藝術品,另外還有40幅來自非洲和遠東的畫作。 整個博物館由19個展館組成,其中兩個專門展覽畢加索和瑞士雕塑大師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

為一棵樹跟警察打起來

貝伊勒和希爾迪夫婦不僅對藝術品情有獨鍾,他們對滑雪的熱情也很高漲。 想想瑞士的雪山,這個愛好就挺順理成章了。 但他們不僅是單純喜歡戶外運動,而是把自己的這份熱情轉移到了對大自然的保護中。 兩人都是環保活動的堅定支持者和參與者,在剛結婚的那幾年裡,他們還曾經為了保護貝伊勒畫廊旁的一棵樹跟警察打起來。 當然,後來他們就不僅是為了保護一棵樹那麼簡單了:1998年,他們在貝伊勒基金博物館周圍的公園裡種了178棵樹——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不用拿血肉之軀跟電鋸做鬥爭了。

2001年,在自己80歲的生日聚會上,貝伊勒發表了這樣的感言:“在當今如此變化無常的市場局勢下,藝術應該為保護自然而生。因此,我們決定建立一個基金,讓公眾能為保護未開墾的森林,瀕臨滅絕的動物族群,以及人類的共同利益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我們將為保護亞馬遜的活動捐款,並通過展覽的收入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裡建立自然保護區。目前這個基金裡有10萬瑞士法郎,然後我們將從每張貝伊勒基金博物館的門票中抽取一瑞士法郎,投入到這個基金中去。”僅2006年一年,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就達到了34萬人次。

從古董書店伙計到藝術品收藏家,從為一棵樹打架到設立環保基金,行動上好像反差挺大,但貝伊勒都實現了最初的夢想。2008年7月18日,希爾迪去世,2年後的2010年2月25日,貝伊勒在里恩鎮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兩人一生無子女。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九型人格分析
第七型快樂主義型、豐富型、活躍型、創造可能者、享樂型
 15%
第三型成就者、事業型、成就型、實踐型
 13%
第二型助人者、全愛型、助人型、成就他人者、博愛型
 13%
第八型領袖型、能力型、挑戰者、保護者、權威型
 12%
第五型智慧型、觀察者、思想型、理性分析者、思考型
 11%
第四型藝術型、浪漫者、自我型、憑感覺者
 10%
第一型完美主義者、完美型、改革者、改進型、秩序大使
 10%
第九型和平型、和平者、和諧型、維持和諧者
 9%
第六型忠誠型、忠誠型、尋找安全者、謹慎型
 6%